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作者:刘稚    点击率:4232  转自:傣族网/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更新时间:2009/9/14 22:00:59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刘稚

 

一、漫长的历史迁徙和复杂的民族融合

傣—泰民族源于古代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其先民向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北部的迁徙自秦汉时期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大规模的迁徙,也有零散的迁徙,总的流向是自北向南。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居住在云南及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的北部的滇越、掸,他们是傣—泰民族的先民。他们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迁徙,其中较大的有两次:

1.两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百越部落的南迁两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傣—泰先民向中南半岛南迁。根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从考古资料看,以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云南百越文化,到西汉中叶以后就急剧衰落了,与此同时,在中南半岛北部的许多青铜文化墓葬中,都发现了不少与石寨山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的铜鼓和铜斧,可以推论,这种影响就是从滇中地区向南迁徙的百越部落带来的。

(2)据史书记载,东汉以前在今保山、大理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哀牢国”,此后,哀牢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值得注意的是,老挝和越南西北部、西部地区在明清时期的越南和中国的史书中也常常被称为“哀牢”或“古哀牢地”,当地主体民族后来发展为老挝的老族和越南的泰族。两个“哀牢”称谓相同,说明东汉时“哀牢”被击败后一部分迁入今越南和老挝,因其来自“哀牢”,被沿称为“哀牢”。

2.唐宋时期滇南、滇西南地区“金齿百夷”向中南半岛的迁徙

公元8世纪南诏强大的军事行动,迫使滇南、滇西南的一部分傣族部落南迁进入中南半岛。在越南和老挝搜集到的泰族的许多手抄本和民间传说,均认为泰族进入东南亚以前的故乡是在“九条河汇合的地方”,还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居勐翁、勐海、勐腊、勐贺、勐波德等地方,据考证,以上地名均在云南南部。

到元明时期,随着傣—泰民族势力的发展,其族群亦不断南迁或西进,有的继续从中国云南或广西进入中南半岛,有的从老挝辗转进入越南、泰国,有的又从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东北部,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分布状况。

值得指出的是,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成分形成的。迁入中南半岛的傣—泰民族先民在当时相对于印度尼西亚语系和南亚语系的土著民族来说在文化和生产方式上要先进一些,因而在征服当地民族后融合了部分土著民族。据泰国学者研究,在基因方面,泰国中部泰人更接近于印尼、菲律宾人,而与华人差距很大;而越南黑泰人与泰国中部泰人又很不相同。从体质来看,现今泰国泰族自北往南个子越矮、肤色越深、头发越卷,这表明傣—泰民族是自北而南迁入泰国的,首先在北部占了优势,而中部、南部还是孟高棉人的居住地,陆续进入中部和南部的泰人与当地皮肤较黑、身材较矮的孟高棉人融合,故而中部和南部泰人较北部泰人就要黑矮一些。傣—泰民族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的迁徙与流动,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许多民族,包括土著民族,接受了多种文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又兼收并蓄多种文化的民族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了傣—泰民族。

二、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

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在漫长的历史迁徙过程中本民族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和东南亚土著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而形成的,现概述如下。

()百越传统文化因素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据研究,百越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有种植水稻、沿水而聚、干栏楼居、使用铜鼓、龙崇拜等。傣—泰民族保持了这些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所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热带稻作农耕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十分崇拜象征水神的龙神。又以服饰而言,作为热带农耕民族,傣泰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轻便简洁。居住方面,其共同特点是沿江河湖泊或水源而居,房屋以高爽散热的干栏式建筑为主。饮食方面,普遍喜食糯米饭,嗜酸辣生冷。在节日文化方面,傣—泰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是起源于傣—泰先民对水的渴求和企盼,泼水节真实的内涵是祈求雨水和丰收,在泰国、老挝和越南,泼水节又被称为“求雨节”。

()华夏文化因素

傣—泰民族南迁前居住在中国南方,受中原王朝的长期统治,受到华夏文化的深刻影响,这里仅举几例:

1.社神:傣—泰民族称神为“社”。“社”这个词来源于汉语,祭社习俗来源于华夏民族。

2.干支:傣—泰民族无一例外都使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对于干支的称呼几乎都借用古汉语。

3.傣—泰民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如称“城”为“清”或“景”,称“郡”为“克温”,称土坯为“格衣”,称筷子为“屠”,称君王为“坤”等,均是古汉语的音译或讹音。

此外,傣—泰民族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食采邑制、羁縻制以及封建领主制,都可以在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和唐朝以来的羁縻制中找到蓝本。

()印度文化因素

历史上印度文化对傣—泰各民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核心内容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公元1114世纪,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四国在内的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最终形成,傣—泰民族地区基本上属于该文化圈。

()东南亚土著文化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广泛吸收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因子,并加以整合重构,形成了既有地区特点又有异质色彩的东南亚文化。在泰—泰民族及其先民中,同样可以找到其中一些文化特质,如傣—泰民族有驯象的传统,而据考证,最早驯象的是东南亚的孟高棉人,这一本领很可能是傣—泰民族从被其征服的孟高棉人那里学来的。

结论: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发展变迁、分化融合,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之间,民族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有涓涓细流也有浪潮奔涌,但当时人口数量有限,某个民族在短时期内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规模的长途迁徙是不可能的。傣—泰民族之所以能发展成为6 000多万人的大族群,主要是其先民南迁后融合了当地土著民族在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是当地民族接受了傣—泰文化而形成的。因此,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我们研究傣—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着重于文化因素而不是血缘因素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源流、迁徙因素。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所)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下一篇文章: 关于傣文化的特点问题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