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云南德宏瑞丽傣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作者:赵瑛    点击率:5401  转自:傣族网/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更新时间:2009/9/9 22:14:16

 

 

云南德宏瑞丽傣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赵瑛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针对这种状态,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其科学内涵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因此,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一、瑞丽傣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在西部和农村,难点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区,处于贫困状态和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口比例还比较大,相当一部分人口连“低水平”小康都未达到。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全国发展不平衡的总格局中,云南处于较低的一级;而在全省发展不平衡的总格局中,民族地区又处于较低的一级;民族自治地方内部更不平衡。2001年,全国人均GDP已达7 543元,云南为4 872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仅为3 580元,云南比全国低2 671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比全国低3 963元,比全省低1 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达2 366.40元,云南为1 534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仅1 331元,云南比全国低832.40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比全国低1 035.40元,比全省低203.40元。至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622元,而云南为1 697.12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1 470元,云南比全国低924.88元,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比全国低1 152元。从德宏州的情况来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322元,但其内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瑞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 927.00元,潞西为1 433.00元,梁河为985.00元,盈江为1 382.00元,陇川为1 120.00元,畹町为1 964.00元。数据显示,即使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稍高的瑞丽和畹町,如果与全国相比,与省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其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那么,傣族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表:()

从表中所列的19个傣族乡镇农村人均纯收入可看出:人均收入高低不等,差距较大。其中,只有8个乡镇超过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个乡镇超过了云南农村人均纯收入,瑞丽市的1个乡镇接近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比较而言,即便是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县市的瑞丽,如果与全国年均收入已经达到1 000美元的水平相比,其发展不平衡的程度也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德宏州的瑞丽傣族要缩小同全国全省的差距,在2020年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还需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傣族地区而言,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  

差距是严酷的现实,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则更显得紧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瑞丽傣族地区来讲,尽管有很多困难,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有利条件是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驶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到2003年,瑞丽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6亿元,同比增长10.8%,完成年计划数的101.1%;农业总产值2.73亿元,增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935元,增7.8%。按照稳定粮食、甘蔗种植面积,扩大柠檬、麻竹、毛叶枣、柚子和咖啡种植面积以及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生产的原则,瑞丽市农业生产结构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始取得新成效。  

旅游业稳中有进,全市集中全力打造“东方珠宝城”旅游品牌。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75万人次,约占全州国内外游客总数的64%,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大等喊傣家农村公园修建详细规划(草案)》,顺利完成了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外经贸工作再登新台阶。2004年,瑞丽市贸易总量突破历史最高记录,112月,瑞丽口岸外经贸进出实现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6%;畹町口岸实现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11%。外经贸税费贡献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边民互市和外资销售稳定增长。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瑞丽市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瑞丽始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了基础教育、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教育的发展,为瑞丽市科技研究、宣传、应用、推广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使科技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成绩突出,卫生机构增加,卫生人员素质得到提高,医疗科教工作进展很快,为瑞丽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创建省政府倡导的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过程中,瑞丽市对民族艺术团、景颇族文蚌队和傣族的孔雀舞表演及芒秧队进行了精心包装,各艺术团体的表演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誉。文化市场繁荣,村村设立了文化图书阅览室,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随着中缅贸易和姐告城市建设的发展,为配合姐告民族文化广场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发挥姐告边境贸易区的“四大功能”,充分体现“旅游活州”的战略,在姐告民族文化广场创建傣文化长廊壁画。这对做强做大瑞丽旅游事业,让世界了解傣族文化,让傣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有利条件,使得瑞丽已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瑞丽傣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机遇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及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均同源于古代 “百越”族群,在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尽管目前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大多自称“傣”,掸族则是缅甸的克钦族对当地傣族的他称。掸族在缅甸的支系较多,分为傣卯、傣泐、傣腊、傣亨、傣定、傣润、傣撒等几种。这些不同自称的傣族,绝大多数是在不同时期先后从德宏地区迁入。因此,他们与德宏各地傣族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着共同的根,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语言特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种同根同祖同文化的血肉联系并未受到削弱。在民族关系上,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等国家的掸傣民族长期交往,情同手足。他们虽然早已在各自的国家发展成为独立的民族,但彼此之间仍是亲密的同胞兄弟。正是这种同根同祖的民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民族之间的传统情谊不断深化,成为德宏与缅甸等东盟国家友好往来的天然纽带。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同根同祖的传统情谊基础之上,掸傣民族关系和文化又有了新的巨大发展。掸傣人民之间长期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为中缅两国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掸傣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按照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因此,相邻各国及其毗邻地区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最佳伙伴。在这一进程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各种大的经济圈,总体上均与相应的文化圈重叠或交叉。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是促进经济区域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所以,掸傣民族源远流长的亲缘民族关系,为德宏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和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人文条件。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我国加快了与东南亚、南亚经济联盟国家之间的合作进程。20041129日,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5411日,中国与印度向全世界宣布:中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一系列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协议,寻求互利双赢。当前,云南省及德宏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合作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云南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东盟已成为云南第一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伙伴。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对于地处祖国大西南,亚洲三大区域板块——大中华经济圈、东南亚联盟经济圈、南亚联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连接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对接点的德宏州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具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宏观上看,德宏州将面临两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国家通过与东盟建构自由贸易区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就可能加大对德宏的投资;二是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将促使缅甸这样的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同我国的经济合作,这将为处在对缅开放前沿的德宏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德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变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大促进了德宏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而瑞丽则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平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式下,中缅掸傣民族迎来了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大好时机。掸傣民族地区的贸易、旅游、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活动日趋活跃,一个以众多边境口岸和通道为纽带的跨国界经贸合作区正在逐渐形成,双方丰富多彩、同源异流的民族文化对区域合作的促进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不仅为瑞丽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且将极大地促进和振兴瑞丽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利于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将进一步推动瑞丽傣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瑞丽傣族地区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

1.       有利于瑞丽傣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东盟国家是云南和瑞丽的主要出口市场,地缘优势非常明显。自2001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在10国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云南省把对东盟的合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南亚双边贸易额呈强劲的增长态势。2004年,中国—东盟突破贸易额1 000亿美元,中国—印度贸易额翻番,达136亿美元。因此,未来的东盟和南亚大市场,对中国,对云南,对瑞丽,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瑞丽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经贸现状来看,东盟市场在瑞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瑞丽和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瑞丽口岸边贸进出口总值从1995年的158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27亿元,贸易总量突破历史最高记录。缅甸等东盟国家已上升为瑞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姐告边境贸易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特殊的优惠政策,通过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方式对印度贸易取得了新突破。   

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而要完成大目标,就意味着水运大通道建设必须提速,必须打开这些地区的出口通道,这在客观上要求云南及瑞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航运的通道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目前,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建设“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建设“大市场”,而建设水运大通道,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拟兴建的铁路、高速公路、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输油管道都将在瑞丽—木姐对接,一旦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泛亚铁路西线、昆明至仰光的高等级公路建设达成协议或全面开通,国际大通道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经济发展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载体,必将对瑞丽及云南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阻碍贸易发展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逐步被取消,瑞丽凭借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货物贸易运距短、运费低的优势,双方在贸易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体现出来,必将成为推动瑞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原动力,使相互间的贸易实现一个新的飞跃,从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傣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拉动效应。  

2.       利于发挥瑞丽傣族地区的区位优势 

瑞丽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三面与缅甸接壤,瑞丽江蜿蜒于中缅两国之间,南北两岸互有领土,山同脉,水同源。在国境线上,有界碑60多座,渡口28个,陆上自然通道无数,与缅甸木姐市、南坎县相连,田畴交错,村寨相依。两国边民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通婚互市,友好往来,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尤其是傣掸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相同,民族亲缘关系密切,习俗相似,彼此历来就有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传统,边民互市和周济往来从未间断。这种作用除了降低双方经贸合作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外,还导致双方的需求偏好相似,互为市场。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文地缘的相似性是建构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们对于贸易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东盟框架下,瑞丽傣族地区获得的最大机遇就是区位优势。尤其是姐告处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融合的最佳接合部。姐告与木姐,畹町与九谷,仅国门之隔。只要跨出国门一步,就可以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实现“零”距离接触。她所面对的将是5亿人口的东南亚大市场和15亿人口的南亚大市场。其后,便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将这三个大市场连为一体,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在“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下,瑞丽口岸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更加凸现,大通道功能更加明显,拉动德宏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强,姐告正在由过去简单的物资“中转站”、“集散地”向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中心转变;正在成为中国向印度洋发展战略的重要门户。因此,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区位优势是瑞丽最具竞争力之所在。以瑞丽傣族地区为中心的边境贸易,在地缘区位作用下的地缘经济关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深入发展,将成为瑞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形式,地缘区位优势将更能发挥作用。  

3.       有利于增进瑞丽傣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国际旅游大通道  

在自由贸易的内容方面,作为服务贸易一个大类的旅游业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20031月召开的第六届东盟旅游部长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要加强东盟各成员在旅游领域的合作,尽快把东盟地区建设成为统一的旅游市场,各国同意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2005年之前在东盟地区实现互免旅游签证。国内有专家提出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应制定大西南与中南半岛未来10年旅游合作的战略构想,把面向新世纪的大西南与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建立在更为自觉、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并实行旅游合作机制的全面创新,这无疑给瑞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而在瑞丽,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90年瑞丽被批准为对第三国人员旅游开放县以来,中缅跨境旅游悄然兴起。2000年,瑞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42254。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而且促进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瑞丽相继推出了中缅跨国游和傣族、景颇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系列产品及全国各地的旅游线路,这为中缅进一步拓展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云南省正在加快与东盟各国旅游线路的建设,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加之瑞丽约80%以上的景区景点集中于畹町—瑞丽—弄岛公路干线的两侧,瑞丽有望成为我国西南及自由贸易区内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一颗明珠。因此,瑞丽将在构建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圈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瑞丽目前所开发的旅游项目中,已具备了与东盟各国发展旅游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例如:为了打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开发一批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奇特风光吸引游客,瑞丽依托天然森林公园和动植物王国的大背景,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村寨旅游景点建设结合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大景观。其中,大等喊傣家农村公园就是瑞丽市开发得比较成功的旅游项目之一。  

大等喊不仅具有典型的傣家村寨风光,而且以盛产优质柚子远近闻名,瑞丽市政府投入资金对该村进行了规划建设,鼓励村民多种柚子,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验收标准的要求,瑞丽市充分调集各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对大等喊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改和优化,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动工兴建了大等喊民族歌舞表演厅。初步建立了旅游服务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旅游安全体系,使大等喊于20044月上旬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考核验收,成为德宏州唯一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等喊傣族村民从不知如何经营农家乐发展到了与瑞丽绝大多数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由12家旅行社合作投资成立了表演队。傣族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至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 242元。所以,发展旅游业是傣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不失为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游客和中国游客把对方作为旅游的目的地。一方面,随着瑞丽傣族地区国际大通道的建成,它所带来的必然是国际旅游大通道的开通,瑞丽傣族地区的旅游优势与潜力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大等喊傣家农村公园的建立,对于境内外傣、泰、掸民族来说,无疑都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特殊的亲缘关系必将推动中国与缅甸等东盟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与合作,傣族将在国际旅游大通道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影响瑞丽傣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由于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在有利条件以及新机遇面前,切不可低估了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或不和谐因素。

1.       跨境民族与宗教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使得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得到尊重。但是,由于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民族关系便具有了国际性这一特性,很容易受境外因素的影响。从总体来看,宗教活动多在正常及合法的情况下进行。但长期以来,宗教一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群众的一面旗帜,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对边境地区进行渗透。  

在瑞丽中缅边境线一带,民族成分及宗教种类多,五大宗教中瑞丽就有四个,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2004年,全市宗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的有133所,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115所,约占86%。信教群众以傣族和德昂族为主,约3.万人。共有教职人员108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境外同一民族信仰相同的宗教,语言相通,跨境而居,境内外的宗教活动来往较为频繁。多年来由于瑞丽缺乏宗教人才,宗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文化水平偏低,满足不了信教群众的需要,各村寨到境外邀请教职人员的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境外人员到瑞丽任教职的人数越来越多,南传上座部佛教108名教职人员当中缅甸籍的就有47人,约占教职人员总数的44%。其原因有:  

1)随着傣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渐渐发生改变,出家当和尚的人日渐减少。如:畹町共有9所南传上座部佛教活动场所,但除混板乡弄片村奘房有2名和尚外,其他8所奘房均无佛爷、和尚。傣族全民信教,在通常情况下,各村寨奘房至少需要1名“贺露”,而能胜任“贺露”者必须熟知傣族文化,精通佛经和诵经水平高。所以,只有出家当和尚学有成者方具备这样的才能,普通的出家人难于胜任。于是,各傣族村寨纷纷到境外邀请教职人员,这是长期以来已形成的历史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这给瑞丽市宣传和执行宗教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由于瑞丽尚无一所总佛寺和佛教学校,从而导致瑞丽市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许多出家人到境外学习,学习期满回国后,对中国宗教政策难以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对佛教进行依法管理。基于上述原因,傣族地区在宗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渗透隐患。因此,作为全省宗教重点县市之一的瑞丽市而言,宗教工作在反渗防渗和宣传教育中任务较重。由于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又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宗教问题又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两者密不可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将直接危害瑞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毒品及艾滋病问题  

德宏州受毒品危害的历史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前,州内毒品原植物种植及吸食毒品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州吸毒人员达3万余人,占当时全州人口总数的1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性的禁毒浪潮中,毒品原植物种植基本禁绝,吸毒人员呈平稳下降之势,但自1980年以来,毒品危害再次蔓延。  

瑞丽由于地处边境,靠近毒源,境外毒品对瑞丽市一直保持着“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总体态势,贩毒活动“两头在外,中途过境”,边境线无天然屏障,过境便道多,境内外贩毒分子相互勾结,查缉难度较大,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综合素质低,抵御防范能力差,家庭贫困,意志薄弱者对生活失去信心,自然成为汹涌毒潮的主要受害者。吸毒者由于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为购买毒品,或偷或抢,甚至杀人,或又吸又贩,以贩养吸,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毒品蔓延和泛滥,瑞丽成为德宏州毒品渗透的重灾区,从而引发艾滋病的滋生和蔓延。  

1989年,省、州、市卫生防疫工作者在对瑞丽市吸毒人员的血清监测中,首次检测出146例艾滋病感染者,证实艾滋病已从境外传入瑞丽市。从感染者的民族成分来看,傣族是主体,以男性居多。艾滋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对瑞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瑞丽市的某一傣族村寨,有一部分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有两户已家破人亡。姐勒乡的一个村迄今已有近百名感染者发病死去。一般情况下,感染者均是精力充沛正在创造社会财富的青壮年,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他们的病倒或死亡,一方面直接造成劳动力短缺,剩下更多的老弱病残和妇女。由于妇女的再嫁、再感染、再死亡,剩下更多的老弱病残和孤儿需要社会的照顾和帮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支付医疗费用和丧葬开销,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会迅速崩溃,有的被迫变卖生产资料,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使已经脱贫的农户再度返贫。艾滋病严重威胁着瑞丽市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既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又危及民族的兴衰存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艾滋遗孤和各种犯罪活动上升等。因此,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中的毒品和艾滋病危害问题,就无法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教育及人才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瑞丽傣族地区的办学规模和人口文化素质正在逐渐提高,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瑞丽有9所普通中学,在校生6 782人,其中傣族在校生2 820人;农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44人;小学53所,在校生10 746人,其中傣族小学生5 029人。另有幼儿园18所。共有中小学教职工1 40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485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瑞丽少数民族教育起步晚、起点低,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先进民族相比还有差距,若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就更大。即使从2000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来看,傣族文盲率为1579%,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76年。究其原因,主要有:(1)瑞丽傣族的生活条件较好,虽然中小学入学率已达标,但由于家长和学生对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观念淡薄,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欲望,文化层次低,容易满足现状,提高和巩固“普九”难度大。(2)在全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缓解。每年近2万人的初中毕业生中,只有约20%左右的学生进入高中、中专就读,近80%的初中毕业生滞留在社会上,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在当地少数民族中,高中生占高中级在校生总数不足40%。少数傣族村寨已经多年没有出过高中生,升入大学的就更少,这必然导致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减少。(3)由于初中阶段学费较高,一些家庭因吸毒致贫而无力支付子女的学费,导致中途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4)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教学技能贫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5)学校设施陈旧,教学设备因经费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更新,现代化教育设备奇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原因,瑞丽傣族的教育仍然滞后,从而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出现了文化脱节现象,既没有学好汉语,传统文化也没有得到全面传承和发展。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文盲或半文盲,最终限制了他们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育落后所带来的必然是人才匮乏。根据瑞丽市民宗局提供的材料,2004年,瑞丽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的干部有6 4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才(包括傣族)2 300余人。从人才分布区域、人才行业分布、人才结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来看,瑞丽少数民族总人口与人才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高级职称、硕士、大学本科人才极其稀少,以中专生和乡科级干部居多。教育落后,人才匮乏,是阻碍瑞丽市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产业结构问题   

瑞丽市分山区和坝区两部分,山区森林繁茂,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发展热带农业的理想场所。瑞丽傣族与山区少数民族相比,自然条件好,生活富裕,所以摆在瑞丽傣族面前的首要问题不是扶贫而是发展增收。傣族以种植甘蔗、粮食为主,兼种水果、油料和茶叶。目前,粮食、甘蔗及其他作物的比重已各占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有很大提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瑞丽已经发展了以粮食和糖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以蔗糖为主的农业基础已经夯实,甘蔗种植面积已有一定规模,农民均从蔗糖产业中受益,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以粮食为主产品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的规模开发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规模效应和品牌创建尚未形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受市场结构变化、生产成本居高等因素的影响,瑞丽的粮糖拳头产品逐渐丧失其优势,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不特不优的矛盾更加突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要求。瑞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粮食、甘蔗、橡胶、西瓜等作物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供大于求,市场滞销,价格下跌,傣族农民减收。农业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已发展成为制约傣族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瑞丽傣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  

针对德宏州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2003年,德宏州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争取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使全州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进入小康;从现在到2010年着重打好基础,保持GDP年均增长8%以上的发展速度,为后10年更高水平和更快速度的发展积蓄力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消除贫困;后10年在前10年的基础上力争有一个大发展,GDP实现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3番,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德宏边疆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边疆。  

围绕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瑞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贸易立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工业强市、特色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实施“口岸贸易、旅游珠宝、城市经济、农业加工、最佳环境”五大发展战略,以及打造一个“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筑民族特色化”的城市,力争把瑞丽建设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充分利用瑞丽得天独厚的口岸优势、热区优势、区位优势和旅游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吸引各方投资,既有利于瑞丽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走向世界,还可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议瑞丽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2005年,瑞丽市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市之一,瑞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新机遇。瑞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诸如丰富的傣文文献、佛塔和奘房、悠久完善的历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独具魅力的傣剧、傣医傣药等。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瑞丽的文化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建设既能充分反映瑞丽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特色鲜明、紧跟市场需求的文化主导产业。集中展示悠久灿烂的瑞丽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傣族、景颇族民俗文化,展销民族手工艺品、书法美术作品、音像图书制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整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中缅历史文化背景、两国传统友谊和民族情结,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使大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打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通过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逐步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瑞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带动瑞丽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       不断发展旅游业,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势产业  

旅游业是一个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带动性和辐射性的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瑞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因此,瑞丽应抓住全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跨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强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把瑞丽市旅游业放在全省、全州旅游开发布局的大背景下,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互补意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培植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热卖点,以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旅游业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既能带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又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一致,从而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势产业。 

发展瑞丽旅游产业,应确立发展边疆民族特色的商贸旅游区定位,努力打造与商贸结合的异域风情、民族、生态组合牌,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瑞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构成共享资源和市场、互为支撑和促进、共同提升和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尽快提升大等喊傣族民俗村、莫里热带雨林生态游览区等一批景点景区的质量,大胆创新,增加其文化内涵。加强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大交通环境。不断拓展旅游区域合作,对内积极开展与保山、腾冲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对外要借助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机遇,提高国际旅游合作的层次,努力推动与缅甸的旅游合作,构建中缅印孟跨境陆路旅游经济圈,为瑞丽傣族地区在未来的国际旅游大通道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大通道将成为传播友谊和对外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实现瑞丽旅游多功能化和国际化。

3.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个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瑞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此,瑞丽首先要抓好交通、水电、能源、通讯等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制定近、中、远期投资专项计划,坚持以基础设施项目拉动GDP增长。重点帮助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以国家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为契机,加快瑞丽乡村公路的建设,积极实施农村通达工程,使县乡公路全面硬化,乡村公路等级提高,边防公路畅通。在借助国家实施的基本农田改造、小水电代燃料、村村通等工程的基础上,抓住云南省政府实施国际大通道开发战略、建设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大通道和泛亚铁路的机遇,为实现瑞丽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物流主枢纽的目标,不断完善瑞丽交通、能源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积极与缅甸合作,实现中缅及第三国无需绕道马六甲海峡直接进入太平洋或印度洋,使瑞丽成为中国大西南货物运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中转站,逐步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大市场和大舞台中去,为中国与东盟间的双边物流提供通畅、便利的服务,并为瑞丽的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民族地区观念落后、经济运行环境不好、劳动者素质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才不足的现象尤为严重,这些因素都是制约瑞丽傣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把边疆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一个起点。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高中教育。教育部门要按照德宏州5种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州总人口中的比例和当年招生的数量,按民族类别采用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以保证进入高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辅之于特殊的教育方式和适当的生活补贴,把学生巩固下来,以便将来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三是切实抓好职业教育。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少数民族适龄人口不可能全部接受高中和大学文化教育,因而应在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各类职业学校在招生时,也要按照招生总数和少数民族的比例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倾斜,对报考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时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四是加强成人教育。在继续抓好扫盲教育,扫除少数民族人口中的青壮年文盲的同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大多数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都掌握一至数门实用技术,注重解决已具备一定文化及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再提高和更新知识的问题。

5.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是民族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4年瑞丽市民宗局统计,瑞丽共有少数民族处级以上干部19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约1 500人,分别占全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35%,明显低于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针对瑞丽市少数民族干部匮乏的状况,一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打好基础。二是要通过创新机制培养、选拔和使用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通过深造、培训等途径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立起一支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三是必须把加强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与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结合起来,继续发挥汉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干部的优良传统,带领各民族共同进步。

6.开发和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是德宏州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瑞丽近期开发的柚子、柠檬、蜜枣这些名特、优、新、稀有绿色产品,已得到国内外好评。尤其是柠檬在瑞丽四季都能开花结果,全年均有鲜果上市,已列入省柠檬产业化开发基地。瑞丽由于有横断山脉为屏障, 冬无寒流,夏无台风,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无工业污染,十分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与糖分的转化,是生产和繁育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区域,绿色产业的开发极具发展潜力。  

因此,瑞丽要发展绿色产业,一是要针对2003年东盟要求先行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林水产品等8个领域先行实行自由化的新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中国—东盟10+1合作协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做强做大绿色产业,提高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按照WTO规则和中国—东盟有关农产品准入的规定,重点解决瑞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瑞丽无公害亚热带作物、水果等农林产品逐一有目的地进行筛选,找准其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育,最终形成畅通的绿色产品通道。二是加强科技支撑。企业要与权威科研院所结合,培育优质良种指导农户种植,改造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载体要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运用公司+基地+农户+政府运作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原料种植及生产加工基地。此外,瑞丽在包装上应向新、特目标发展,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力争将瑞丽绿色产业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

7.抓好禁毒防艾工作  

当前,德宏州被国家列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重点地区,既是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又是卫生部联系和重点支持的地区,反映出德宏州受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的程度,其中,受害最重的是部分少数民族。由于艾滋病与吸毒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从而决定了防治艾滋与禁毒必须同步。作为德宏州毒品和艾滋病重灾区之一的瑞丽,一是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少数民族村寨采取各种形式,大造宣传声势,让群众深刻认识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特别是要发动宗教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禁防宣传工作,利用傣族群众普遍信奉佛教,佛爷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向群众讲解宣传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减少群众接触毒品的机会。充分调动各村民小组党员、团员、民兵、妇女等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各基层组织在禁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吸毒人员底数和家庭经济情况,对其分清层次,分类统计。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艾滋病监测和预防,以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三是要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分类整治,这是打赢这场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关键。四是要结合各村禁防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帮助各村民小组建立或修改及完善村规民约,并形成长期的约束机制。五是把科技促发展与禁毒防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工作,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帮助各村社发展经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运用科技手段,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标本兼治。六要加强德宏与缅甸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边境国际犯罪问题等都是中缅两国特别是边境地区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解决。

8.解决好宗教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   

瑞丽傣族是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宗教问题是瑞丽民族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妥善处理涉及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对别有用心利用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纠纷,蓄意挑拨民族关系,试图破坏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做好反渗透工作。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2003》,德宏年鉴社,2003年版。

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德宏统计年鉴2003》,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

年版。

3.       王冲等编:《姐告论坛专家演讲文集》(内部资料),20021月。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从德宏傣族的取名看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下一篇文章: 西双版纳傣族古代农田开垦与水利开发刍议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