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对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思考
作者:陶贵学    点击率:3720  转自:新平公众信息网|《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 更新时间:2009/8/14 23:06:49


对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思考
陶贵学

  被人们喻为21世纪“朝阳型”产业及“无影贸易”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为推动本国经济及增强综合国力而奋力争夺的一块“经济大饼”。为使我国的旅游业在21世纪世界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最近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今后20年内把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截止2000年l月,全国约有70%的省份和重点旅游城市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及其相关的规定。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从云南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奋斗目标。在这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平县委、政府结合县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把新平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目标,新平这样一个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名不见经传的县,能否从21世纪旅游业这块诱人的“大饼”上分享到益处?那和煦的“朝阳”之光能否把哀牢山下的这块热土带来生机和活力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平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困难、机遇、挑战及对策,对新民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作初浅的探析。
  云南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是全国十大旅游强省之一,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全省旅游总收人达204.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 10%,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强省的新平,其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在全省旅游业中应占据怎样的位置,这是发展新平旅游业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能否形成大气候,关键取决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存量、融入旅游市场的条件和能力,以及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目前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看,新平有条件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获得跳跃式发展。而能够获得这种跳跃式发展的条件及优势主要有: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新平有效地开发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新平旅游资源的普查表明,县城内旅游资源的3大景系齐全,拥有10个景类中的7个景类,95个景类中的16个景类,覆盖率分别为70%和16.8%。其中,自然景系中的地文景观拥有16个景型中的1种共1个资源单体;水文景观类拥有7个景型中的2种共3个资源单体;气候、生物景观类拥有13个景型中的 2种共3个资源单体。人文旅游资源景系中的历史遗产景类拥有21个景型中的3种共3个资源单体;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拥有21个景型中的5种共11个资源单体;抽象人文吸引物拥有7个景型中的2种共3个资源单体。在新平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以哀牢山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以花腰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最具有开发价值,可以成为新平旅游形象的主题及滇中旅游的名牌精品。
  哀牢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跨楚雄、双柏、新平、镇沅、景东等县,长102km,宽5km,总面积504km2。东坡陡、西坡缓。地处新平县境的最高峰大磨岩峰海拔3165.9m,哀牢山系处于东南季风区、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区3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动植物资源是东南亚与西亚、喜马拉雅山和印缅区源的汇合处,地层古老,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多样,垂直自然带层次完整,植物种类丰富南北东西过渡交错特征明显,为罕见的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少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近1500种高等植物,800种野生动物构成完整而稳定的生态系统。1986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站。新平境内保护区面积146.4 km2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原始自然生态最典型。
  花腰傣:“花腰傣”为居于红河上域谷地新平、元江等地傣族的他称,因其女子服饰在腰部缠绕艳丽的花带形成别具的“花”而得名。新平境内的花腰傣有傣雅、傣卡、傣洒的三种自称,居住人口有4.05万人。花腰傣文化底蕴丰厚,传统文化、习俗保留完整,风情奇异。女子服饰着装华丽,被喻为“傣族中的贵族”。花街节、祭龙等传统节日及各种原始宗教祭礼活动,对异族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新平县域内除“哀牢山”、“花腰傣”可开发成云南精品旅游品牌外,磨盘山森林公园、新化古州野林、龙泉公园、黄草坝水库、平甸河水库、大红山铁矿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苦聪人)等民族的人文风情旅游资源,均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可以与“哀牢山”、“花腰傣”两种品牌形成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系统,形成一个以哀牢山为中心的多种自然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大公园。
  (二)新平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融入云南旅游大市场的优势及前景。
  具有独特的可供观赏的旅游资源及可供利用的旅游设施,可供享受的各种服务,以及相对稳定的旅游消费群体,这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具有潜在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新平待开发的“哀牢山”和“花腰傣”,在云南旅游产品中,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价值优势。就“哀牢山”所蕴含的开发价值而言,首先它迎合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人类“回归自然”这一旅游趋向。一是具有504km2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其所处的地理区位看,它处于滇中与滇南两大自然地理的结合部,也是与滇西北、滇东高原的交接地带,是云南省众多的天然林保护区中,与省会昆明距离最近、天然林保护区最大、生态植物保存最为完整的保护区。这种特殊的自然区位及近乎于尽善尽美的生态植被,为“哀牢山开发成探险、科考、观光、度假的圣地,”具备了潜在的开发优势。三是从交通区位及旅游区位系统看,新平处于昆明、景洪两大旅游热点城市的陆路连接线上,介于滇中、滇南两个云南省旅游大区的辐射边缘,“东南亚大通道”玉元公路从县域东部穿越,省道218线自北向南从县域中部纵贯,加之大新二级公路的即将建成及新细公路、水者公路、恩水公路的油路化,新平在开发“哀牢山”这一精品旅游品牌上,比双柏、镇沅、景东3县占尽了天时、地利优势,若再加上先下手开发的“人和”优势,把“哀牢山”这一旅游品牌及早推向云南旅游大市场前景是光明的。
  以“花腰傣”为代表的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是新平特有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平的旅游业融人云南旅游市场并在这一大市场占据重要位置的优势所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从游牧农业到工业社会,直到当代信息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人类在依靠现代先进的科技征服自然,并从中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无尽乐趣的同时,对已丧失的传统文明产生了依依难舍的怀旧之情,尤其是他受了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污浊空气熏蒸之苦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清静优雅的原始自然景致及充满人类远古文明气息和异国情调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无尽的渴望。到无人的极地探险、去风情奇异的少数民族地方体味异乡情调,这已成为现代旅游中人们追寻“回归自然”的新时尚。以色泽斑斓、绚丽多姿、民族特色极其鲜明的服饰为特征的“花腰傣”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成为滇南众多民族文化精粹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因此,这一旅游产品的开发,迎合了现代旅游的需要,在云南旅游市场乃至在整个东南亚旅游市场上能够产生“一枝独秀”的品牌效应,成为滇中民族文化产品中难得的精品。
  要在新世纪展示新平旅游业的风采,真正把新平建设成为滇中有名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我们在展望未来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必须从新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正确分析和估量实现这一美好前景所面临的困难、机遇和挑战。
  (一)新平建设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面临的发展机遇
  新平开发旅游产业,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看,以观光自然生态及民族文化人文景观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业,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促成世界经济获得结构性调整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上得到复苏的东亚南将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热点之一。据有关旅游专家预测,2000年至2002年,全世界将有4.3亿人外出旅游的目的地在亚洲,其中以中国为最终目的地为1.3亿人,即中国将吸引亚洲客源的1/3,这必将使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并成为中国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从国内形势看,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而以环境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发展观,一些重要的旅游发展项目,将成为国家支持开发的首选项目。三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中,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目标及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必将使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四是新平县委、政府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新平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奋斗目标,给新平今后一段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定了位,这一定位符合新平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新平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保证。
  (二)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我们在看到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所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困难及挑战主要有。
  1、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思想认识不足。中共新平县委在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新平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后,从广大干部群众的反映看,人们对“建设绿色经济强县”这一目标的认识较清,对所面临的困难、任务、实施的措施等方面,理解的思路较明析,而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认识较为模糊,许多干部群众还难以理解县委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指意所在,这种思想认识上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前景认识不足。由于新平开发旅游业起步晚,成效低,制约因素多,致使不少领导干部对发展旅游业信心不足,有的甚至认为“游山玩水的事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尤其对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难以理解;二是对新平现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什么“哀牢山”、“花腰傣”之类的,人们天天爬大山、喝小酒,生于斯,长于此,司空见惯,没有在哪棵树上长出金银财宝来,因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及生态环境有何开发价值认识不多,尤其对身处“此山”之中的人如何评价这块土地认知甚少;三是县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目标后,虽已作了一定的调研,并着手制定实施方案,但还没有从深层次、多方位进行研究,提出的办法少,对如何实施“精品”战略、如何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如何改善“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理论基础根底浅,缺乏应有的舆论宜传环境。
  2、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物质基础薄弱。食、住、行、游、购、娱是构成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而要使这六大要素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而新平按照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目标要求,现有的物质准备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在“行”方面,交通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二是“食”、“住”的条件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与旅游业较发达地区相比档次低,远远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三是“购”、“娱”方面,还未形成相应的服务体系,尤其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品种少,规模小、质量差,仍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
  3、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人才资源奇缺。任何产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新平旅游业能否融人国际、国内大市场,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然而,新平目前最奇缺的是有关专业人才。如:民族文化研究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管理人才、自然生态研究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信息交流人才等等。另外,在宾馆、商店、运输、娱乐等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需要。
  4、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丧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日趋加快,这种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一方面使少数民族在广泛吸取汉文化精华过程中,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得到不断提高及更新,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却在这种多种文化的融合中不断丧失。如象征一个民族重要特征的妇女服饰穿戴,在20年前,不论在彝山,还是在傣乡,日常生活中人们还能看到穿戴着本民族服装的田间劳作,上街赶集的那种异乡情调,而今,许多年轻人除婚嫁、节庆活动穿本民族服装外,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本民族服装。刺绣、编织等传统民族的工艺制作技艺逐渐失传,许多年轻姑娘不会刺绣,不会穿戴本民族服饰。许多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歌谣等文化艺术,随着老一辈民族民间艺人的去世而失传。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快速消亡,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构想,提出了新的问题。另外,多年来农业种植业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新平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甘蔗上山”政策的实施,使热区大部分原始荒山荒坡得到开发的同时,生态植被受到很大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烤烟生产的大发展,在获得名功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烘烤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柴作燃料,许多山林被砍光,也造成了生态植被的破坏。这种粗放型、掠夺型农业开发,给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应有的文化、宣传氛围没有形成。新平的文化、宣传事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各乡(镇)、村(居)委会都建起了文化站(室)、广播、电视进人千家万户,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软”件建设方面,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化,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县域文化事业的建设及宣传,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尤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向外进行广泛宣传方面的“软”环境建设不尽人意。如在民族文艺的创作方面,能够为树立新平形象,在全国、全省进行广泛宣传的经典之作甚少,在对宣传“火把节”、“花街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方面,由于资金投人、宣传力度不够等,向外知名度低,吸引游客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缺乏必要的文化宣传产品,如对“花腰傣”、“哀牢山”的宣传,至今我们还没有从深层次、多方位介绍宣传“哀牢山”、“ 花腰傣”的有关论著,如此薄弱的民族、文化及自然生态研究基础,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重重严峻挑战,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实际行动来冲破困难,迎接挑战,实现既定的目标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对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的认识。一是针对广大干部群众中仍有不少同志对县委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认识模糊的实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以如何实现“两大目标”为主题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邀请有关学者、教授,就有关人类文化学、旅游学、生态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切实解决好党政领导干部对实施两大战略目标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加快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如何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从理论的高度,站在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应占据什么位置的高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并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科学性、可行性,让人们普遍认识到县委、政府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是多年来新平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与探索的结果,认识到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是要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才能实现的战略目标,是新平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三是要在切实解决好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思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全县上下要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为“两大目标”的实现建言献策,尤其要紧紧围绕一些具体项目的实施,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把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真正体现到现实工作实践上来。
  (二)以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的实现。行路难问题,是制约新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建设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要切实按照市委提出的“十五”期间把全市的公路建设实现“五化”要求,抓住机遇,集中人、财、物力,全面改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开辟“哀牢山”、“花腰傣”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通道。
  (三)结合县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吸取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实施“精品战略”,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旅游景点及有关服务设施。“自然”和“人情”是推销“哀牢山”、“花腰傣”两大旅游品牌的主题。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有关景点、景区时,必须注重充分展示这两大主题,使我们所推销的品牌获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名牌效应,让纵情于“哀牢山”、“花腰傣”的异乡游客真正体验到哀牢风光的神秘秀美,花腰傣风情的浓郁奇异。
  (四)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管理队伍。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要把培养高素质民族文化及旅游管理人才作为一项实施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紧抓落实,有的放矢的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舞蹈创作表演、民族音乐创作表演及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的人才,并在充分盘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培养,以此同时,应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引进一些急需的特殊人才。人才是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关键之一,解决人刘奇缺的问题,应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五)注重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环境,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在实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也如同自然生态资源一样,是人类文化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丧失严重的实际,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挖掘、抢救、整理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重要工作紧抓落实。如对以花腰傣为代表的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整理、各民族传统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民族传统医药等方面的挖掘,研究等,只有以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作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软”环境建设的基础,才能真正使我们所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有一方特色,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使远方的游客真正体验到“哀牢山”这一民族博物馆所蕴藏的神秘。二是在开发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把开发与保护作为一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加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珍贵性,就在于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一定地域内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为独特的活动轨迹,为研究人类自身提供了难得的原始标本,特别是一些在生产、生活中远古遗俗保留较为完整的民族,常被人类学家称为研究人类自身的活化石。而旅游业,从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实质上是披着文化的外衣而掠夺破坏传统文化财富的无影杀手。因此,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把自己固有的“珍品”淹没,因为真正的民族文化旅游者要品味的不是以钢筋混凝土铸就的灯红酒绿,而是傣家土掌房墙脚下那汪清凉的土锅水。绿树成荫,山川秀美,这是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针对我县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加剧的实际,必须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贯彻执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改变传统的以柴作燃料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以电、煤、汽(沼气、液化气)代柴的工作力度。注重治理厂矿生产对河流的污染,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治理各种污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总之,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过程中,只有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把新平建设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
  (六)广泛宣传,筑巢引凤,加快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步伐。一是针对新平对外宣传工作薄弱的实际,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多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新平,树立新平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二是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努力改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的同时,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服务,创造引资开发的良好“软”环境;三是把引资开发作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多渠道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项目规划,把一些重要的、能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国际、国内举办的各种经济、商贸交流会向外推销,吸引国际国内的商家前来投资。在县域经济实力还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引入资金开发,是加快新平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步伐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平,山川秀丽,植被丰富、动物稀奇、民风纯朴,自然景观“神秘哀牢”与人文景观“花腰傣风情”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系统。只惜由于新平长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使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养在深闺人未知”。如今,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机遇已经来临,新平县委、政府已确定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宏伟目标,那充满神秘、令人向往的深山“闺秀”,必将在21世纪云南旅游的浪潮中展示风采。
  摘自《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浅谈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
 下一篇文章: 试论新平傣族传统风俗习惯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