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市场经济中傣族缅寺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刘华X    点击率:2815  转自: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更新时间:2016/12/22 10:59:17


市场经济中傣族缅寺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刘华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个人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的过程。如此,则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1]杜威该段话表明人类社会通过教育,完成了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的任务。反过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民族能延续发展,必然有适合其自身状况的教育制度。傣族作为生活在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在其延续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制度——缅寺教育制度。该制度通过送男童进缅寺当几年和尚的方式,让其接受系统的缅寺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傣族知识分子,[①]使傣族转变为 “在该地区周边各民族中文化最高、经济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民族”。[2]时过境迁,如今由于社会变迁,知识更新,现代教育冲击,传统的傣族缅寺教育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继续发挥缅寺教育在文化传承、道德教育、构建和谐村寨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笔者在西双版纳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缅寺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他在傣族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提出保护缅寺教育的措施。
 
    一、当前缅寺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缅寺教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需求

    良好的教育制度应是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制度。按照涂尔干的观点,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的有机社会,而传统社会是依赖性与同质性相结合的机械社会。相应的社会要求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有机社会中,由于分工需要,要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这些特殊才能并非为社会每个人都拥有,而只是被某些社会组织、部门所拥有。相应的,社会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发展,因此,“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接受统一标准的教育。”[3]而机械团结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同质性,要求教育培养有共同集体意识的文化传承者。在这种要求下,宗教发挥了重要功能。正是由于不同社会结构要求不同的教育制度,传统的缅寺教育在现代化背景下,难以发挥其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它对当前傣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少,通过缅寺教育制度传承知识的重要性也在逐渐降低。

    原本封闭的傣族地区通过60年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知识、技术也不断传入该地。这造成人们知识需求的巨大变迁,从对传统单一知识的依赖逐渐过渡到对现代多元知识的渴求。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整个社会结构只需要较低技术含量的知识,因此缅寺教育制度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知识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以笔者走访过的一些傣族村寨为例,一些村寨的农业耕种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小汽车在很多傣族村寨已是常见的交通工具,这要求农民掌握现代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现代医学知识深入农村,要求部分青年掌握相应医学知识。一些村民外出修房子,这要求相应的建筑知识。还有些村民外出做生意,这也要求相应的经济常识。如此等等对多元知识的需求,都是传统缅寺教育制度无法满足的,所以缅寺教育在当前傣族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②]

    (二)人们对宗教的态度:从神圣到世俗

    按照涂尔干的观点,传统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共同信念、共同情感。这种共同信念和情感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宗教,人们通过参与到宗教仪式中,构建共同的信念和情感,最终宗教称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事物。这种神圣的心理,又反过来促进人们对仪式的尊崇。就社会功能来看,“宗教通过提供为之奋斗的理想,成了一种社会团结的力量。”[4]正是这种神圣性,促使人们把进入缅寺接受教育看成是每个傣族男子必须履行的光荣义务,以至于,如果有男子没有当过和尚,则会被称为“岩百”或“岩令”,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会在村寨中受到鄙视,难以被同村寨的人认同,甚至难以娶妻生子。

    在当前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宗教活动世俗化已成为该地区当前佛教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5]商品经济中包含的拜物教主义,促使人们更多的关心金钱,而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们习惯以一种理性计算的方式来看待任何事物,包括宗教和宗教活动。宗教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成了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由于缅寺教育难以直接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加他们的财富,因此一些人认为男孩没有必要一定要到缅寺接受教育。一些家庭送男孩去缅寺当和尚,也仅是因习惯的延续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更有甚者,一些人把“升和尚”仪式规模的大小作为夸耀自己财富的一种手段,[③]把参与人数的多少作为彰显自己地位的一种方法。这种世俗化的宗教活动导致缅寺教育的神圣性降低,也导致宗教活动逐渐沦为彰显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的工具。

    (三)僧侣知识水平较低

    佛教认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没有好老师的指引,个人是难以接近好的境界的。因此,师承制度在缅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在傣族村寨的缅寺中,一般由缅寺大佛爷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佛爷的知识水平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也同提高人们对缅寺教育的认同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西双版纳地区的僧侣文化素质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有文章指出:“全州虽然有4500多名僧人,但年龄在30岁以上的佛爷只有几十人,而且其中受过正规佛教教育的还不足一半,加之,寺院主持年龄较轻、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致使信教群众开始‘推崇’境外僧侣。”[6]这一点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到了证实。一位佛爷说他自己到小学四年级之后才开始听懂老师的讲解,但基础很差,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了。目前云南省佛学院西双版纳州分院虽然在培训僧人,但是学历层次仅为中专,云南省佛学院培训的僧人学历层次也仅为成为教育专科。这样的学历层次显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佛爷的知识面不宽,自然难以用自己的知识说服信众信仰佛教,这也是造成缅寺教育出现困境的因素之一。

    总之,由于社会转型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传统的缅寺教育正受到现代社会的不断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缅寺教育在傣族生活的功能与作用,如何认识保护缅寺教育的必要性,如何保护缅寺教育是我们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保护缅寺教育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缅寺教育尽管目前出现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它对傣族以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缅寺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而不是存废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保护缅寺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仍然是傣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梁漱溟说过,“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7]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在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傣族之所以称其为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傣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和善、温顺、勤劳、友爱等独特的民族性格。能形成这样的民族性格,缅寺教育功不可没。正是缅寺教育,才把佛教的思想、教律、戒条潜移默化的传输到傣族人民的心灵深处,称为他们思考问题,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则,才使他们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性。如果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缺少对佛教的信仰,那么傣族将失去自己作为傣族的重要民族特征。因此,缅寺教育是保持傣族民族特性的重要方式。

    (二)缅寺教育是传承傣族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教育机制。这种教育机制主要有三种: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机制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养不教,父之过”,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不严,师之惰”,说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使得其在知识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傣族传统社会的缅寺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机制的作用,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缅寺教育具有宗教氛围。寺庙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场所。浓厚的宗教氛围是形成佛教信仰,传承传统道德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其次,缅寺教育的内容是傣族道德的精华。有学者指出,僧侣“传递的道德是社会认可的传统道德”。 [8]这些道德是傣族生活的重要原则,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最后,缅寺教育容易培养人们对宗教的认同。男孩通过几年的缅寺教育,已经形成符合寺庙要求的生活习惯。他们已经形成对宗教的感情和认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宗教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如果,缅寺教育不复存在,那么傣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纽带将要断裂。因此,缅寺教育是传承傣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三)缅寺教育在维护和谐的村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的整合功能已被众多人类家的研究所证明。英国人类学家布朗曾说过,“宗教是把社会粘合为一体的粘合剂”。 [9] 市场经济导致人们以理性思维思考事物,利益最大化成为功利主义的价值目标。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牺牲他人利益成为“正当”选择,这种的行为严重威胁社会整体团结。但是,我们一旦失去社会的整体和谐,那么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失去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其他社会机制来约束人们的无限的欲望,对自我利益的无限追求。宗教就是一种能发挥这种功能的重要社会机制。

    傣族的缅寺教育,通过对男童的教育,将佛教的戒律教授给村民,进而维持村寨中的人际关系。佛教认为人处六道轮回之中,几世业果才使人之为人,因此人要懂得惜福,在现实生活要种福田,接善缘,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在来世坠入地狱。这样的世界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惜福、感恩,要相互忍让、相互团结,要多做善事,少结恶果。傣族正是通过缅寺教育这种社会机制,才将佛教的这些世界观、人生观,深深的烙在他们的心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上相互尊重、相互忍让、积德行善,思想意识上倾向用好人好报,团结友爱。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化解村寨中的矛盾,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保护缅寺教育的路径

    宗教教育是深嵌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信仰系统和道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是维持平衡社会、整合社会的重要机制。对傣族宗教教育的保护,我们也应从整个社会系统着眼进行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认识宗教在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不能仅关注他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他的积极因素,也不能仅关注他在个别情况下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他在其他情况下的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全面认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的正面作用,积极引导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前所述,佛教教义在培养道德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不仅能提高修行者自己的道德层次,还能达到利他的社会效果。这对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十分有用。其次,信仰佛教能降低我们的物质欲望。当前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在无限追求物质享乐的同时,却发现自己精神空虚,给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带来巨大的困扰。佛教认为人的快乐是在不断的修炼内心的过程中获得的,而外在的物质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徒增无限烦恼。这种世界观对于降低我们的物质欲望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佛教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探讨制定单行条例促进缅寺教育发展

    2004年,国务院制定通过了《宗教事务条例》。这是我们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法规。但是仅有这部法规并不能完成宗教法制系统化的任务,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定。再有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何细化法规内容,贯彻报告精神,我们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就当前傣族缅寺教育所面对的困境而言,本文认为通过制定单行条例的方式促进其发展。条例应就缅寺教育的宗旨、管理方式、教授内容、财政支持、相关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规定。这样既能使缅寺教育更加正规化,也能提高缅寺教育的教学质量,还能对保护傣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可谓一举三得。

    (三)多渠道提高僧侣宗教文化素质

    提高僧侣的综合素质,是维持缅寺教育的关键。只有僧侣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缅寺教育质量,提升宗教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当前尽管西双版纳已经设立了佛学分院,但是其招生规模较小、培训层次较低。因此为了能尽快提高僧侣宗教文化素质,尚需多渠道进行。首先可以考虑定期选派年轻教职人员到佛学院深造。笔者调查的一些村寨,很多大佛爷就20出头,他们之中一些因真正信仰佛教而愿意出家。对这些僧侣,应考虑将其送进佛学院深造,以提高宗教文化素质,鼓励他们长期从事宗教事业。其次可以考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僧侣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整顿戒律和道风的教育培训。以促使他们更好的教导小和尚,传承傣族传统文化。三是加强和外界的交流,努力使僧侣更多的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四)加强财政支出力度,为缅寺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当前各村寨的缅寺教育虽然在傣族地区仍然存在,但是那主要是靠村民自发进行供养,政府并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④]这既不利于缅寺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政府正确的引导宗教。从上文分析的困境可以看出,提高僧侣素质,保障缅寺教育,最终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过民间渠道筹集资金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政府也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政府在促进宗教发展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为了使宗教更好的和适应我国国情,政府还应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力度,为缅寺教学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在西双版纳这种全民信教的地区,宗教不仅仅是信教群众的事,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团结的大事。促进缅寺教育,发扬傣族传统道德,对于该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还应加大财政投入,给缅寺教育提供必要经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傣族的缅寺教育制度,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傣族传统教育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将佛教教义融入进傣族的生活中,建构傣族的道德体系,是傣族之所以成为傣族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在当前却面临诸多困境。缅寺教育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宗教的神圣性受到世俗观念的挑战,僧侣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如此等等都制约着缅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但缅寺教育在傣族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积极支持缅寺教育制度,积极地引导他和社会主义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美]J·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赵祥麟译,苏珊·哈克.意义、真理与行动[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 牛军.贝叶经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编.贝叶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51.
[3]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5.
[4]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2.
[5]龚锐.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倾向——以嘎洒、勐罕、大勐龙三镇为例[J].民族研究,2003,(2):36.
[6] 岩香宰.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州佛教教育的思考[J].中国宗教,2006,(3):60.
[7]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南京:学林出版社,1987.48.
[8] 罗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J].云南社会科学,1999,(1):68.
[9] [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王贤海、刘文远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24.
 

注释:
 
[①] 根据傣族传统习俗,男孩到一定年龄则要到缅寺当几年和尚,学习相关佛学知识,其内容主要为贝叶经。贝叶经作为傣族地区的经文,记载了丰富的内容。包含了道德、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文学、艺术、语言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傣族通过对佛经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医学、建筑、艺术等知识,等他们还俗之后则会以自己所学之长,成为本村寨中的“能人”。(参见刘华.在现实与理念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法则研究——以勐海县M傣族村寨为例[Z].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68.)
[②] 就宗教本身而言,他的作用在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如今要求其充当传授现代知识的责任,有点求全责备。但是,本文探讨的是曾经作为傣族文化传承的缅寺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在历史上,缅寺在傣族不仅仅是一座寺庙,同时也是一所学校,通过缅寺教育,傣族男子完成自己的社会化,他们学得生活技能和社会知识,因此,本文的缅寺更多是一所代表传统的学校,而不仅仅是一所寺庙。
[③] “升和尚”是把男孩正式送进缅寺当和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全寨的人都要来参加该项活动,然后小和尚的家人还要请全寨人吃饭。举行仪式的费用一般由男孩父母负担。一些家庭为此要花费3000左右,有些为了夸耀自己财富,花费有时会上万。
[④] 就笔者调查的村寨而言,村民的供养主要是每户人家每月应供给缅寺2元,另外,按照每亩1斤大米的标准提供给缅寺的和尚食用。全寨共有400多亩田地,即每年供给400斤大米。再有每家每年还要给13.5元给大佛爷,算是酬劳。






 上一篇文章: 谈傣语文传承的尴尬处境与出路——以德宏傣族为例
 下一篇文章: 傣族传统婚俗中的文明世界刍议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