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试论老挝谚语的社会价值
作者:黄慕霞    点击率:5014  转自:傣族网/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更新时间:2009/9/27 10:38:08

 

 

试论老挝谚语的社会价值

 

黄慕霞

 

老挝是一个面积只有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的小国,聪明智慧的老挝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老挝特色的文化和文明。老挝谚语就是老挝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文学成就。老挝谚语蕴涵着老挝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是古代乃至现代的老挝人民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老挝谚语的内容  老挝谚语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谚语。按老挝人的话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老挝人一直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且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流传至今。这类谚语很多,比如:“父恩大如山,母恩天地宽”;“死了葬,活着养”;“田地好看庄稼,子女好看父母”;“庄稼茁壮靠种优,儿女出息靠父母”;“戒指好因钻石,丈夫好因妻子”;“爱牛要拴,爱子要打”;“头发不多加发束,亲戚不多交朋友”;“桩多篱笆才稳,亲戚多人才好”;“一根木柴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棒围不成篱笆”;“食物不热会腐烂,旧事不提会忘记”;“酒肉朋友易找,生死之交难寻”;“水深可测,人心难测”;“失言毁誉,失足坠树”;“金钱易得,精神难求”;“屋窄可住,心窄难过”;“树倒可跨,人倒勿跨”;“遇好人沾光,遇坏人遭殃”;“木头不直可矫(正),人心不直难矫(正)”;“住有道,吃有德”;“独处时留意思想,群居时注意言行”;“青蛙死于嘴,蟾蜍死于声(音)”;“不要拉鳄鱼上船,不要引老虎进村”;“水有穿石之时,铁有磨锐之日”;“酸时且忍吃,日后方尝甜”;“嫩竹易修,老枝难整”等。  

第二类:关于劳动的谚语。人类都是依靠自身的生产劳动生存下来的,如种地、种庄稼、种薯类等等,这些劳动都离不开土地、水和气候,因此,古人通过对土地、气候等生产因素变化的观察,总结出了丰富的生产劳动谚语。老挝谚语中关于生产劳动经验的谚语也相当丰富,如:“六月播种,五月修犁”;“插秧不及时,收成不如人”;“农时方买牛,节时方买布”;“种豆得豆,种芝麻得芝麻”;“看象要看尾巴,看女要看妈妈”;“想吃饭要种地,想吃鱼要撒网”;“水中有鱼,田里有谷”;“种稻不要吝惜秧,经商不要吝惜本”;“聪明人就近做生意,愚蠢者跑远处做买卖”;“要下雨时蚂蚁跑,天要旱时蚂蚁睡”;“吃太多肚子裂,扛太多脊背断”;“腌鱼酱要有师,烤螃蟹要有(姿)势”;“软竹不易断;桩多篱笆牢”;“椰子越老越油;莫道有星不下雨”等。  

第三类:关于动物的谚语。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一样,动物也是老挝谚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有关动物的谚语在老挝谚语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动物谚语形象地表现了老挝谚语的丰富内容。除了另外几种内容的谚语中列举的动物谚语外,以下这些有关动物的谚语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鸡美在毛,人美在装”;“牛儿不吃草,不要强摁角”;“黄牛的事未了,水牛的事又起”;“对牛吹箫”;“不让蛇生气,不让蛙伤亡”;“负重如蚁,忍饥如鸦”;“路程考验马,时间考验人”;“人的道道在里,虎的道道在外”;“虎惜皮毛,男重名节”;“虎死留纹,人死留名”;“没有垃圾狗不来拉屎,没有欠债人不来讨还”;“名声如象,形体像猫”;“螃蟹身上取血”;“老鼠咬破衣,方知猫有益”;“猪去鸡来(礼尚往来)”;“猪种地,狗吃米”;“兔快跑三坡,龟慢爬三湖”;“入鹫群成鹫,入鸦群成鸦”;“掉进水里的鱼总觉大”等。  

第四类:关于宗教信仰的谚语。这类谚语在老挝谚语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其他几种来说不是很大,但是这类内容会在谚语中出现,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口头用语的一部分,可见有关宗教信仰的思想对于老挝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古代老挝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佛教信仰。如:“吃鬼饭,听鬼话”;“好人鬼神护”;“心善鬼入”;“家神不好野鬼入”;“家鬼野鬼一起来”;“行善事,鬼自分于食”;“跟着老人走,小鬼不来找”;“逢上运气鬼神护,遇上倒霉亡蹄坑”;“魂飞魄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张普通嘴,胜过巫师嘴”;“嘴上讲仁义,心中藏魔鬼”;“胸中的天堂,怀中的地狱”;“方丈不好,尼姑龌龊”;“和尚相见谈僧龄,狗儿相见比牙硬”;“手持杵棒,口念佛经”;“不管尼姑的坏事,不管婆罗门的好事”;“佛面魔心”等。  

第五类:反映社会制度的谚语。这类谚语在老挝谚语中的数量不太多,但是描写得十分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老挝人淳朴的阶级思想。如:“饱者饕食欲吐,饥者断食而亡”;“小缸不满大缸溢”;“近林之屋住破房,近水之寨无鱼尝”;“铁匠用破刀,锅匠用破锅”;“听言谈知民族,看举止知家族”;“主子说,奴才跟”;“主子靠仆人,君王靠臣民”;“象进田,官进村”;“象脚踩鸟喙”;“压着权柄睡大觉”等。  

以上谚语都是劳动人民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反映的角度不同,涉及的内容相异,但是这些谚语都起到了总结经验、传承思想、教育后人的作用。

二、老挝谚语的特点  

《老挝文学》对谚语的描写是:“谚语是优美、准确、简短而又寓意丰富的句子,是由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有悠久的历史。从其内容和艺术方面来说,谚语是丰富的、意思完整的句子,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流传的民间俗语,是一种诗体文,语言表达流畅,有押韵,用词和形式都很简洁明了;但有些谚语也写成自由体(散文体)的句子。不论谚语是以诗歌形式表达,还是以一般句子的形式表达,它的主要特点都是属于简短的诗句,本身具有完整的意义,让人读完或听完后就能够明白,并且使自己学到生活实践经验。”  

从谚语本身的定义来看,上述老挝文学对本民族谚语的特点的描述是每个民族的谚语都具有的广义的特点,而笔者认为老挝谚语本身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语言结构方面的特点。老挝谚语最初是诗歌形式的,每条谚语包含4个左右的相

互押韵的诗句。后来随着文学的发展,外来的相同文学形式的影响,才逐渐发展为保留最主要的两个语句或者只有单独的一句话。这里重点探讨两个语句构成的谚语,这类老挝谚语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上、下两句的音节数相同,有些音节上、下句重复出现;讲究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上、下句特定单词的意思相对或相反。如:“独处时留意思想,群居时注意言行”,此谚语中的“留意”和“注意”是相同音节上、下句重复出现,“独处”和“群居”、“思想”和“言行”意思相对。再如:“死了葬,活着养”,此谚语中的“死”和“活”意思相反,“葬”和“养”不仅意思相对,而且这两个音节相互押韵。又如:“吃太多肚子裂,扛太多脊背断”中的“太多”是相同音节上、下句重复出现,“吃”和“扛”、“肚子”和“脊背”、“裂”和“断”是词性相同,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应;“要下雨时蚂蚁跑,天将旱时蚂蚁睡”中的“蚂蚁”是相同音节上、下句重复出现,“下雨”和“天旱”、“跑”和“睡”意思相对,“跑”和“旱”是上下两句中互为押韵的音节;“水深可测,人心难测”中上句和下句都是四个音节,其中有两个音节是上、下句重复出现,读来顺口,“水深”和“人心”既是意思相对,其中又有一个相同的音节互为重复,“可测”和“难测”也是如此,所以此条谚语读来非常上口。  

2.              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老挝谚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句子修辞方法

的使用上,绝大多数老挝谚语都使用了比喻、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如:“父恩大如山,母恩天地宽”,此谚语把父亲的恩情比喻成“山”,把母亲的恩情比喻成“天地”;“负重如蚁,忍饥如鸦”,此谚语把能负重的人比喻成“蚂蚁”,把耐饥饿的人比喻成“乌鸦”;“象进田,官进村”,此谚语把“官”比喻成“象”;“不要拉鳄鱼上船,不要引老虎进村”,此谚语把坏人比喻成“鳄鱼”和“乌鸦”。引用对比修辞方法的谚语也比较多,如:“爱牛要拴,爱子要打”,此谚语用“爱牛”和“爱子”作对比,虽然对象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爱”,所用的方式是一个要“拴”,一个要“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句谚语用行善和行恶两种行为的后果“善报”和“恶报”进行对比;“鸡美在毛,人美在装”一句谚语用“鸡”和“人”的美丽进行对比,鸡的美丽在于“毛”,人的美丽在于“装”;“屋窄可住,心窄难过”一句谚语中将“屋窄”和“心窄”进行对比,屋子窄的结果是“可住”,而心胸狭窄的结果是令人“难过”。老挝谚语中的动物谚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而这类谚语并不是单纯描写动物,而是通过对动物的形象描写来反映相类似的人的面目。这类谚语多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不让蛇生气,不让蛙伤亡”;“猪种地,狗吃米”;“黄牛的事未了,水牛的事又起”;“和尚相见谈僧龄,狗儿相见比牙硬”等等。以上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老挝谚语的语言更加简练、生动,使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老挝谚语的价值  

谚语是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其社会功能表现为它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老挝谚语的社会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    

1.              社会认识价值。谚语的语言特点是语句短小精干,内容丰富多彩。从上面所举的

五个方面内容的例子可以窥见老挝谚语涵盖范围是非常广的,从这些简短的谚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老挝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的谚语体现了老挝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酒肉朋友易找,生死之交难寻”;“水深可测,人心难测”;“失言毁誉,失足坠树”;“金钱易得,精神难求”;“屋窄可住,心窄难过”;“树倒可跨,人倒勿跨”;“遇好人沾光,遇坏人遭殃”;“木头不直可矫(正),人心不直难矫(正)”;“住有道,吃有德”;“独处时留意思想,群居时注意言行”等等。有的谚语体现了老挝人对原始宗教和佛教的信仰,如:“好人鬼神护;家神不好野鬼入”;“行善事,鬼自分于食”;“跟着老人走,小鬼不来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方丈不好,尼姑龌龊”;“和尚相见谈僧龄,狗儿相见比牙硬”;“手持杵棒,口念佛经”;“不管尼姑的坏事,不管婆罗门的好事”等等。有的谚语描述了老挝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如:“饱者饕食欲吐,饥者断食而亡”;“小缸不满大缸溢”;“近林之屋住破房,近水之寨无鱼尝”;“主子靠仆人,君王靠臣民”等等。有的谚语体现了老挝人的生产劳动状况以及劳动经验,如:“六月播种,五月修犁”;“插秧不及时,收成不如人”;“看象要看尾巴,看女要看妈妈”;“种稻不要吝惜秧,经商不要吝惜本”;“聪明人就近做生意,愚蠢者跑远处做买卖”;“要下雨时蚂蚁跑,天要旱时蚂蚁睡”;“桩多篱笆牢”;“椰子越老越油”等等。总之,老挝谚语具有很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是我们认识、了解老挝社会的宝贵资料。  

2.              教育价值。老挝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老挝人民勤劳、淳朴、友善,尊老爱幼,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与人为善、多行善事是老挝人一贯奉行的道德行为准则。虽然时过境迁,但是这一美德非但没有流失,反而在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思想行为方式中显得越发突出,淳朴的美德加上优美的原始自然风光,让所有到过老挝的外国人都会被那美好的人文景观所陶醉。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与老挝谚语精髓的潜移默化不无关系,越是经典的东西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随着当今老挝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不同文化形式的影响,其国内的思想行为准则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保留本国特色文化与接受外来影响的矛盾中,老挝谚语的教育作用将显得更加重要。这类谚语主要是笔者归纳在第一类内容的谚语,即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谚语,如:“父恩大如山,母恩天地宽”;“戒指好因钻石,丈夫好因妻子”;“爱牛要拴,爱子要打”;“一根木柴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棒围不成篱笆”;“食物不热会腐烂,旧事不提会忘记”;“酒肉朋友易找,生死之交难寻”;“失言毁誉,失足坠树”;“金钱易得,精神难求”;“树倒可跨,人倒勿跨”;“遇好人沾光,遇坏人遭殃”;“住有道,吃有德”等。  

3.              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只有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能保持稳定的关系,所有别的社会设置,如宗教、政府和教育等才能维持稳定,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一个家庭能否保持稳定涉及很多种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子(女)、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老挝谚语起到了维护这些关系的作用,如:“戒指好因钻石,丈夫好因妻子”;“父恩大如山,母恩天地宽”;“死了葬,活着养”;“爱牛要拴,爱子要打”;“头发不多加发束,亲戚不多交朋友”;“桩多篱笆才稳,亲戚多人才好”;“酒肉朋友易找,生死之交难寻”等等。有关宗教方面的谚语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佛教可以称为是老挝的国教,而宗教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强化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价值观念,并把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这类谚语在老挝谚语中所占比重不大,主要有:“好人鬼神护”;“家神不好野鬼入”;“行善事,鬼自分于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手持杵棒,口念佛经”;“不管尼姑的坏事,不管婆罗门的好事”等。但是原始宗教在老挝北部山区民众中的影响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老龙族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目前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老挝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4.              生活、生产经验的价值。老挝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国家,农业是老挝

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谚语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实在的。与其他民族的农谚一样,老挝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服务于农业,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六月播种,五月修犁”;“看象要看尾巴,看女要看妈妈”; “要下雨时蚂蚁跑,天要旱时蚂蚁睡”;“软竹不易断”;“椰子越老越油”;“莫道有星不下雨”等。这些谚语结合老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向人们提供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老挝谚语是老挝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她以简洁明了的语句,涵盖了老挝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既能塑造人格和灵魂,又能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流传后世,同时也是保存和发展老挝古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一宗很难得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       李自珉编译:《老挝泰国谚语比较》,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老挝语教研室内部教材,1984年版。

3.       老挝]《老挝习俗文化》,老挝国家出版社,万象,2003年版。

4.       老挝]《老挝文学》,老挝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写,万象,1987年版。

5.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南传佛教在傣语传承中的作用
 下一篇文章: 傣族谚语蕴涵的和谐理念解读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