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简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者:冯晓飞    点击率:4661  转自:傣族网/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更新时间:2009/9/1 21:29:34

 

简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傣族泼水节的保护

 

冯晓飞

 

一、傣族泼水节的历史渊源  

泼水节,傣泐语称作“桑勘比迈”,意为傣历新年,因节日期间有热闹欢腾的泼水活动而被称为“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东南亚泰、掸、老等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只不过泰国北部和老挝琅勃拉邦等地因音译关系而称为“宋干节”,其实都是“桑勘比迈”,即传统新年的意思。“泼水节”——“宋干节”这一印度神话以及相关仪式是公元11世纪受缅甸影响传播至泰国的。从那以后,泰国北部的兰那王国就开始过传统新“宋干节”,后来又从兰那王国传到其他地区。据此,宋干节——泼水节——傣历新年(桑勘比迈)当始于公元11世纪之后。但据中国学者考证,泼水节的风俗最早见于《北周书》,其记载:“大象元年,又纵人乞寒,用水浇活为戏乐。”唐代称泼水节为泼寒胡戏或乞寒戏,似乎相当流行。《唐音癸签》谓:“泼寒胡戏自武后始,中宗尝因蕃夷人朝三暮四,作此戏,御楼观之。”《唐书》:“开元元年禁泼寒胡戏。”据《张说传》:“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云云。”“大抵于单寒之时,少年裸露形体,结队跳舞,观者以水浇泼之,以示勇壮者,其乐器交用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等。”由此可知,在公元8~10世纪,起源于波斯(古印度)的泼水习俗,已经西域传到中原,后又由日本和南诏的使者,因感兴趣而带回仿行。在日本演变为:“舞者常服假面,戴帽,着蓑笠。演此戏时,拟舞者步行胡服,骑马者则持盛水油囊,作势交泼,舞者舞蹈应节,以像闪避之状,答舞者着笠,犹足以窥泼水之典故。”而在南诏,则因和平时期进贡的使者络绎于途,并且有几代国王和世子在唐朝为官。他们看惯了乞寒戏和“苏幕遮”,回去便教给民众,故一直流传至今。傣族首领帕雅真入主西双版纳建勐泐国时,曾被大理段氏授予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可见泼水习俗的起源,对于西双版纳来说有多种可能:一是在公元8~10世纪由中原唐朝传至南诏,再传至西双版纳;二是公元11世纪由缅甸经泰国传入西双版纳;三是由南北双向同时传入的。只是后来在中原或日本,泼寒(即泼水)与唱“苏幕遮”渐渐脱离了关系,只有在傣、泰、掸、老等民族地区,至今仍保持了泼水的习俗,从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后因周恩来总理来西双版纳会晤缅甸总理并与各族群众泼水同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兴旺,泼水节的知名度日渐高涨,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者摩肩接踵,规模年胜一年,因而又被称作“东方狂欢节”。由于傣历的年是以太阳进入白羊宫首之时为岁首,因此元旦并不在一月初一,而是在傣历的六月初至七月初六之间,故将泼水节(傣历新年)称作“六月新年”(傣语:楞喝桑勘比迈)。泼水节的节期,过去是按傣族天文历法推算而定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为统一步调和方便群众,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立法,将每年公历413~15日法定为泼水节节期。  

泼水节过去只是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布朗族群众才过的宗教节日,现在泼水节已成为西双版纳近百万人口各民族群众共同的节日,还有众多海外嘉宾和东南亚邻邦友人也经常来一起欢度泼水节。泼水节第一天,傣语称作“宛墨”,类似农历的除夕,家家大扫除,置办年货,准备送旧迎新,现在演变成庆祝大会、赛龙舟、放高升、歌舞表演、物资交流、赶摆,晚上放电影、放火飞灯、放水灯等热闹欢腾的盛会。第二天叫“宛恼”,意即空日,是既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的日子,民间称为恶神头颅腐烂之日,主要活动是泼水,现在改为民族文化大游演和“赶摆”,即展示傣族风情习俗的大型综艺活动。第三天叫“宛帕雅宛玛”,意为“日子之王来临的一天”,类似公历的元旦,这天要举行堆沙、浴佛,以及滴福水、放高升、拜年、泼水等活动,现在改为城镇以拜年和泼水狂欢为主,村寨虽保持原有的习俗,但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  

泼水节文化空间包含:  

1)民俗活动(赛龙舟、放高升、放焰火、放火飞灯、放水灯、沙雕比赛、赶摆、丢包、泼水等);  

2)宗教祭祀(浴佛、念经、堆沙、行滴水礼、赕佛、放生等);  

3)艺术表演(章哈演唱,广场表演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刀舞、拳舞、方块队彩车,舞台演出歌舞、舞剧、章哈剧、民族曲艺等);  

4)会展经济活动(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边境地区文化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文化艺术展览等);  

5)江河岸边、田间平坝、村寨广场等各种规模不一的娱乐活动。  

泼水节是一年一度定期展示傣族独特的水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传统工艺和民情风俗的内涵丰厚的文化空间,具有长期、稳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各民族同欢共庆的经典节日,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体现中国特色新型民族关系和构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

泼水节是显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博采众长的包容性的最佳场合,同时也是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大舞台。

二、傣族泼水节的主要价值  

1.     泼水节是展示西双版纳文化生态的动感平台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各兄弟民族的共同节日。他们在创造古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节日,凝聚和浓缩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个性、审美心理和道德观念,集中体现了各民族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是研究各民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展示西双版纳文化生态的动感平台。无论是在花如海、人如潮的澜沧江畔,还是椰树婷婷、翠竹茵茵的傣乡广场,抑或是弥漫着原野芳菲的布朗山寨,到处可见衣妆盛饰的各民族群众,喜气洋洋地和傣族、布朗族一道欢度泼水节。在众多节庆项目中,最令人魂牵梦萦和难以忘怀的,还是那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古朴粗犷的大鼓舞,矫健潇洒的象脚鼓舞,热切欢快的“冬拨撮”,如醉如痴的“三跺脚”,轻盈飘逸的笠帽舞,原始风趣的马鹿舞、芦笙舞,如波澜起伏的章哈调,水流般清脆的布朗歌,柔情恬静的摇篮曲,婉转深情的情歌,荡气回肠的“萨拉帅”,象脚鼓、铓、镲和谐的欢乐奏鸣,傣“定”小夜曲的情意绵绵,布朗四弦琴弹出的高山流水,哈尼竹箫如泣如诉的心灵独吟,克木“岛岛”独特的幽幽共鸣,基诺大鼓的雄浑震撼……当泼水节文化空间把众多民族歌舞、音乐、风情、习俗荟萃于一堂之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文化生态,是何等的丰富和精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餐饮文化,如傣家的香竹饭、菠萝饭、毫糯索、毫冻桂、青苔片、香茅草烤鱼、烤鸡、烤干巴,包烧猪脑、鸡筋、小鱼、粉肠,鱼肉剁生、牛肉剁生、白旺,油炸牛皮、猪皮,以及番茄酱、花生酱、螃蟹酱、酸笋酱、菜花酱等;亻爱尼人的瘦肉粥、鸡肉粥、腌酸肉、苤菜舂螃蟹、雀肉松、蜂蛹酱、蕉花肉等;布朗族的卵石鲜汤、螃蟹松、包烧鲜鱼、油炸花蜘蛛、蝉酱、酸笋等。风味独特,闻所未闻。泼水节赶摆场,其实也是各民族风味餐饮的博览会,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展示会,还是各民族青年恋爱择偶的社交场所。划龙舟、放高升、跳刀舞拳舞,展示男性阳刚之美;跳孔雀舞、丢包、对唱情歌、卖美味食品等,尽显女性阴柔之美。  

传统的“软苏”(拜年)、“玉拉呵”,与现代的泰缅流行歌和傣语通俗歌舞交织成泼水节节庆场景的主体画卷。人们既为传统喝彩,又为现代流行叫好,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泼水节把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演绎并张扬到了极佳境界。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通过泼水节节庆活动得到完美和逼真的展示,并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2.     泼水节是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激情盛会  

西双版纳州人口8762万(2004年末户籍统计数),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588万,占总人口的752%。继1953年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来,又相继成立了13个民族乡,法定了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基诺族特懋克、瑶族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过去,泼水节只是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布朗族过的节日,主要活动有浴佛、堆沙、赕佛、行滴水礼等,民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焰火、放火飞灯、拜年、赶摆、丢包、歌舞、泼水等习俗。自治州成立后,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废除了腐朽没落的封建领主制度,各民族人民翻身作主人,亲密团结如一家,共同为社会主义新生活并肩奋斗,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傣历新年)也就成为了各民族群众讴歌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激情盛会。  

欢腾的象脚鼓声响彻澜沧江两岸,优美的孔雀舞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如意吉祥,充满爱心的西双版纳,泼水洒下了爱的祝福。各民族在泼水节的亲切交融中,自觉遵循“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原则,处理好主体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存共荣,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如今,泼水节早已成为了西双版纳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无论傣、哈尼、基诺、布朗、拉祜、彝、瑶、回、汉等民族,都为泼水节的来临而欢呼,都为泼水节的庆典而奉献,都感谢泼水节为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人们互相鼓励祝福,互相拜年问候,携手并肩为新的一天共同奋斗。  

3.“泼水节”是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魅力世界  

西双版纳,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万种,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优融合的旅游胜地,1982年即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州府驻地景洪市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仅2005年泼水节4天时间,就接待国内游客745万人次,旅游收入5 2698万元人民币。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和通信设施建设基本覆盖了所有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阻塞人员流动的“瓶颈”正在消失;二是泼水节文化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保护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力度,同时整合宣传资源和力量,在“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主题宣传活动中,把泼水节——东方狂欢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显赫位置,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和市场吸引力,全国120多家媒体聚焦西双版纳,全方位多层次地报道、跟踪、揭秘“东方狂欢节”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对泼水节的蛛丝马迹都历历在目,清清楚楚;三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泼水节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使广大民族群众在自豪地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调动起人们自觉参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与泼水节文化关系密切的文化产业,树立了“保护就是发展”的绿色观念,在旅游市场的剧烈竞争中越战越强,如傣族园的“天天泼水节”、“傣家乐”等旅游项目,同比增加了500%的效益。由此可知,做好泼水节保护工作,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腾飞,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如画的风光,古朴的竹楼,飘香的傣味,温馨的问候,牵住了多少人的脚步;热情的卜哨,好客的波涛,善歌的章哈,绝妙的舞蹈,陶冶了多少人的情操;热辣的米酒,欢腾的鼓点,轰鸣的高升,由衷的祝福,醉倒了多少游人……

三、傣族泼水节的濒危状况  

一是环境生态异化迅猛。商品经济大潮对传统观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冲击非常激烈,“要致富,种胶树”几乎成了全民的共识和行动。民营橡胶种植规模急速扩大,其他森林必然不可避免地减少,环境生态正逐渐失去平衡与和谐。与此同时,西双版纳600多个傣族自然村寨,很大比例上出现了民居建筑的异化趋向,固守干栏文化的传统防线,已经被现代化住宅的舒适、明亮、美观、气派等的诱惑冲决。除了边远、贫困地区外,几乎每个傣族寨子都有与干栏式竹楼格格不入的钢筋水泥贴瓷砖的怪异建筑存在,区别仅在于程度多少而已。  

二是文化生态“水土流失”。支撑泼水节文化空间的一些要素日渐式微,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比如:章哈演唱、傣筚制作、白象舞和马鹿舞道具制作、龙舟制作、高升制作、火飞灯制作、竹楼建筑、佛寺佛塔建筑等方面的传统技艺技能,感兴趣的年轻人极少。贝叶经的制作,仅靠佛寺僧侣勉强传承。但随着傣文电脑软件的普及应用,用铁笔刻写贝叶经只成了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点缀。只有傣族饮食和服饰,因适应市场需求才得以生生不息。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男的不会盖竹楼,女的不会缝傣装”,已是不争的现实。  

三是强势文化群临天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几乎成了美国大片的代名词,滔滔不绝的电视连续剧和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基本是外来文化的专利,傣文化、布朗文化、基诺文化、哈尼文化等所占比例极其微弱,城市青春一族崇拜的是港台和大陆的流行歌星,乡村青年热衷于泰缅绵软之音或“老鼠爱大米”之类的通俗音乐。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服饰等,只有在各民族的年节庆典时才得以“昙花一现”,T恤衫、吊带衫、牛仔裤、牛仔裙、露脐装、高跟鞋、松糕鞋等,才是城乡常年不变的风景。  

究其原因,

一是抢救和保护措施不足。比如傣族民居的科研开发滞后,满足不了富裕起来的傣族群众对新型竹楼的需求,于是才会有异化建筑的出现。又比如: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缺乏实质性的措施和行动。其中,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不得力,已经取得的成果不予经费出版,已经濒危的技艺未予及时挖掘整理,致使不少宝贵遗产断代失传。  

二是缺乏长远的科学战略规划和得力的调控措施。曼景兰民族风味一条街的变味和消失,即是一例。组建章哈艺术团和傣族乐团的建议,有关专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至今杳无音讯。培养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对泼水节文化空间的基础工程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是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震撼和冲击,以及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强势文化的影响,几乎势不可挡。如何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永葆泼水节文化空间的活力和魅力,值得认真思考和重视。

四、傣族泼水节的保护计划(建议)

(一)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61条关于“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收集、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和第75条“‘泼水节’是全州人民的共同节日,全州机关单位职工放假3天”等规定,对泼水节实施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州和三县(市)都建有“泼水节办公室”,专门负责该项活动筹备和实施,每年都拨出相当数额的资金,用作泼水节专项经费,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协办。对参加泼水节表演、展示的项目和民间艺人,由州县(市)文体局、文化馆组织、辅导和实施;日常的辅导、培训及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由文化馆、文化站具体负责。  

1980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三县(市)先后把“泼水节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纳入各级政府机构编制系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泼水节财政实际支出简表                                  

(单位:万元)1999\2003\2004年自治州214\270\324县(市)52\68\80 77\104\112

(二)未来5年的保护计划(建议)  

1.计划内容 

“泼水节”5 年保护计划,由项目确认、建立档案、收藏展示、依法保护、积极传承、媒介传播、学术研究等部分组成。    项目确认。在深入调查并广泛征求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意愿,以及有关专家意见基础上,对泼水节的历史沿革、分布区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展示场所和周期等予以确认,并确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上报待评。  

建立档案。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泼水节文化传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展示场所、文本器物、功能意义、表演技艺、传承特点、动作表情、语言声音、艺人信息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档案。  

收藏展示。规划建设民族博物馆,近期在现有的勐泐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和州县(市)文化馆等机构内,设立“‘泼水节’专题展示中心”,对有关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和展示,并向社会提供相关项目的信息咨询等服务。  

依法保护。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规,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效保护泼水节文化空间,使其在保持固有传统前提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从而得以不断发展。根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结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区民族民间艺人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出台相应的暂行办法,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文化空间和传承人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防止对泼水节文化空间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积极传承。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采取相应措施,如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民族艺术专业,培养民族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民族中小学里增加民族文化知识课等,使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以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和资助传习机构、传承人等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授徒等活动。  

媒介传播。在申报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安排下,通过《西双版纳报》、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版纳》杂志、文艺演出等大众传媒和西双版纳信息网等互联网,客观、真实、迅捷地报道和宣传“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社会共享。鼓励广播、电视、音像制作公司等机构,拍摄、制作、传播与“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听节目和文化产品,进一步扩大泼水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形成世界级的知名文化品牌。  

学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目前,拟组织安排“泼水节”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攻关课题项目,整合全州社科科研力量,逐项攻关,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更有效地帮助、指导“泼水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2.5年计划(时间、保护措施、预期目标)  

120058月至200612月,完成《泼水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报;调动人力资源和各种技术手段,全面深入乡镇村寨,对“泼水节”项目进行系统的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预期目标:项目申报成功和为泼水节 建立档案打好基础。  

220071月至12月底,在4月中旬前建成信息资料档案库;在州文化馆内设立以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电脑等多种方式为手段的“泼水节”展示中心;组织好当年“泼水节”活动。预期目标:建成档案库和展示中心,提供公益服务。  

320081月至12月底,乘北京奥运会之东风,协调州内多家博物馆等场所和媒体,开展以“迎奥运、庆奥运”为主题的“泼水节”联展活动。预期目标:掀起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北京奥运——泼水节——东方狂欢节”多种形式的大型展示、宣传高潮。  

420091月至12月底,协调州内相关院校开设傣族舞蹈、傣乐演奏、章哈演唱、傣装设计等课程,培养大专学历的专门人才;协调民族中学、小学增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课,普及相关知识。预期目标:力争职业技术学院开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业,同时在民族中小学开展普及知识。  

520101月至12月底,在民间艺人相对集中的乡镇试办传习所,聘请知名艺人授徒传艺;与社科研究机构和院校等联办“‘泼水节’文化空间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以新的理论成果把保护计划推向更高的层次。预期目标:培养一批章哈演唱、傣筚制作、高升和火飞灯制作、马鹿舞和白象舞制作及表演的青年民间艺人;通过召开研讨会汇编《“泼水节”保护与开发科研论文集》,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为确保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保障措施。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中,除原有的“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应当受到尊重”和2005修订稿增添了“‘泼水节’是全州人民的共同节日,全州机关单位职工放假三天”等内容外,拟增加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条文;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中,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并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  

我由衷地期待:在这片鲜花常年开放、树木四季常青的土地上,傣家人做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千百年坎坷实践悟出的道理,成了当今生态平衡的千古绝唱。勤劳智慧的傣家人,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万种风情,无不凸现出水的民族的鲜明个性。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既是他们张扬崇尚大自然、崇尚真善美的盛大节日,也是他们感谢改革开放带来了富裕小康的喜庆狂欢……

参考文献:  

1.《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2.刘岩:《傣族南迁考察实录》,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州志办编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新华社,2001年。  

4.江应樑:《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5.岩温扁等编:《贝叶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征鹏、杨胜能编:《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夏光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傣族古村落文化》(内部资料)。  

8.晓飞撰稿:《西双版纳——勐巴拉纳西》系列画册之二。  

9.晓飞主编:《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丛书·章哈剧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10.张公瑾:《傣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1.姚荷生:《水摆夷风土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旧版书系)。  

12.岩峰等:《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3.晓飞:《西双版纳歌舞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14.祜巴勐著、岩温扁译:《论傣族诗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王松、王思宁:《傣话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6.宋迈·宾吉、安布雷·多雷著,  赵瑛译:《泰国兰那十二个月习俗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水”与“火”的演变
 下一篇文章: 傣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