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
作者:蒋贞    点击率:14452  转自:傣族网/傣族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更新时间:2009/8/28 22:58:32

 

 

 

 

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

 

蒋贞

 

傣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总人口为114万余人(2000年),聚居于云南省西南部瑞丽江流域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及李仙江和元江流域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大姚、永仁、永胜等县的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中的几个区域。傣族是云南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傣族先民便在云南的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瑞丽江流域、元江流域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傣族远古属百越族群的一个支系,现与壮、布依、水、侗、黎、仫佬语族,以及东南亚、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印度等国的傣、泰、掸、老、阿洪傣等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  傣族自称傣、傣那、傣泐、傣雅等,汉文史籍称滇越、僚仂等,唐宋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元明称金齿、百夷、白夷,清以来称“摆夷”。有关傣族服饰,史籍中均有记载。据云南晋宁石寨山考古发现,早在两千年前,傣族先民妇女就束髻、缠帕,裳以筒裙,男子披后世所称的“通身袴”。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居住周围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不同地域中的傣族具有不同的穿戴模式和审美特色。加之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及历史迁徙线路的不同等诸多因素,使得分布于各地的傣族在适应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支系特色。表现在服饰上,主要以他称为水傣、旱傣、花腰傣的三种女性服饰类型来划分和识别其服饰内涵和特征。本文以四江流域傣族女性服饰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其文化功用及服饰在图腾崇拜中的象征意义。

一、傣族服饰种类

1.西双版纳和瑞丽型  

主要是指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等地区的傣族服

饰,也包括澜沧、江城、孟连等地傣族服装。其服饰特点为青年女子上身着浅色紧身内衣,穿大襟和对襟圆领窄袖薄短衫,下着花色漂亮且裙长长及脚背的筒裙。结发于顶,插发簪、木梳和戴头花作饰,脚穿木制或皮制、塑料、胶制的夹脚拖鞋。中老年妇女多穿深色斜襟圆领窄袖薄短衫,下着深色长裙,腰系镂花银制长腰带,肩披自织的羊毛方巾或绒巾,戴金或银制耳环及项链,着镂空刻花银手镯。

2.德宏型(潞西式)  

以德宏傣那“旱傣”服饰为主,包括潞西、保山、腾冲、临沧等地的傣族。德宏芒市、遮放等地一带傣族,未婚青年女性服饰为上身着浅色右衽窄袖有摆、对襟上衣,下着黑色长裤不穿裙,腰扎一条绣团花及孔雀翎羽的细长条的墨绿色腰带,头盘用五彩绒线缠绕的发辫;已婚妇女上身多穿浅色对襟布盘扣或镀金镶珠镂空刻花凤头银泡扣立领、窄袖、弧摆上衣,衣领以黑色布块拼缝作饰,下身着黑色筒裙,裙边习惯以高6厘米、宽77厘米的浅咖啡棉布或绸料镶滚二至四道边(但在过去平民的筒裙只能镶二道边,而贵族则可以镶滚三至四道边。现在已不存有贵贱之分,妇女裙边的镶滚道数多根据喜好而制),婚后头饰的装扮由发辫改为陀状插梳盘头顶的发饰,中年以上的妇女包内衬硬纸壳或笋壳做成的黑布高筒帽,而年轻少妇包缠绕为交叉状的浅色针织毛巾作饰,小腿捆系黑棉布方形绑腿布,脚穿绣花鞋、布鞋或木拖鞋,肩挎织花挎包。

3.金沙江型(大姚式)  

主要指分布在大姚、永仁、永胜等县金沙江河谷一带的傣族服饰。服饰特点为:妇女服饰上身多穿浅色或粉红色宽袖、直领、无扣、对襟短及脐的上衣,内穿以红色棉布制底的菱形挑花胸兜;下身围束蓝地白花火草棉麻混织的蜡染筒裙或黑色棉布直筒裙,裙摆着蓝白相间的白花或彩色花边布条、挑花块拼缝作饰,腰系红白有致的长须穗腰带,头包长条形黑色自织土布头帕,头帕两侧等距离点缀或装饰用丝线挑绣的五彩纹饰的布带,小腿缠系绣花绑腿布,脚穿圆头棉布底绣花布鞋或草鞋。

4.马关型  

主要指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傣族(黑傣)服饰。其服饰特点为整套服饰以黑为主,衣身局部以红色、绿色棉布及银白色银泡、银须缀搭配作饰。妇女上身喜着长过下腹的黑色立领、右衽斜襟镶银泡上衣,衣领内侧衬以红色棉布作饰、外侧饰有白底绣花卉图案刺绣块,衣领口至衣右衽襟边处以上百颗银泡镶嵌作饰并坠挂造型各异的银制鱼铃缀;下身着黑土布长至脚背的筒裙,裙边以绿色绸料滚边,腰系上端衬以六寸宽的翠绿色缎子或布紧护于腹部的长方形围腰,围腰两侧常以两三寸宽的白布作饰。头部的高耸处取黑布块叠加缝裹似塔状的头部定型物做固定,再用浅蓝色棉布带把发缠绕于呈塔形的定型固定物上,其外用一块宽约8寸、长约4尺的黑布覆盖,一端覆盖高髻之顶,再以另一端甩至脑后结披,其上托出一块如巴掌大小造型呈梯形的以刻花铝牌镶饰及用五色丝线缠绕的缨子组成的后头带,垂于脑后。额头以白布为衬底缝制并用数颗银泡或铝泡镶嵌为三角造型或塔形图案的头箍所护,脚穿绣花“卷鼻子”棉布鞋。

5.花腰傣服饰  

主要指分布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漠沙、腰街、嘎洒、水塘等地的傣雅和傣仲服饰,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种: 

1傣雅服饰  

分布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雅服饰斑斓多彩,款式独特,图案丰富。其妇女着装一般为内穿长及上腰部、领口缀缝有用银泡拼成菱形或塔状图案的无袖坎肩短褂,外穿一件无扣无带的对襟窄袖长及腕、袖口镶大红缎料花布块、领嵌银泡,衣长31厘米,仅够遮住胸部的外套,外衣襟边、衣摆处和长及腹部的内衣摆端缀满银光闪闪的银泡和鱼形银须缀佩饰物;下身套穿三条做工不同、长短不一、图案各异的棉质黑筒裙,筒裙的下摆用鲜艳夺目的绸缎、花边、挑花块镶拼成象征水纹的横条纹图案,穿时筒裙以层层上提斜拉呈横斜状以左高右低为宜,腰系长丈余用彩色丝线织制的彩色丝绦花腰带和用精细的篾条编制的呈喇叭状的腰箩,后腰挂一块缀满银泡的三角形围腰,上面簪有缨花,边沿垂有流苏,一条精细的银花腰带从腰后斜挎于前;头戴边缘上翘精致竹笠,头部用一条折叠得整齐的青布带从发髻边以层层缠绕上头顶,再用绣花青布从头顶向耳朵两端盖下,末端垂红缨穗,外包一块五色花边头巾,从前额向后覆盖,双耳戴银耳环。新娘服饰,额前还要垂挂一排精美的银饰品。

2)傣仲服饰  

主要指分布于元江的傣族服饰。其着装与傣雅服饰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与傣雅服饰相比傣仲女性服饰的大包头更为引人注目。因为在当地,厚重的大包头还是傣家年轻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人们以包裹厚重的双层大黑布包头或缠多块头巾、镶银泡布块的装束作为成年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当地对怎样包裹厚实的大包头是非常讲究的。首先在打厚重的包头之前,当地的妇女往往要在包头内,取真发丝做成呈圆盘状的固定物先盘垫于头顶之后,再用一条宽约为24厘米的网状绣花布带用花线系牢,带子两端收缩成长约5寸、宽约3寸的五彩刺绣布带,中间穿插缀有三排银泡,饰于两耳旁的条形布块;包头外以一条长丈余,布带两侧点缀有五彩绒线的长条形黑布缠裹头部,裹头时将这条绣有花草图案的花带坠饰于头顶正中,最后的五彩绒线则从包头上方披垂至脑后。妇女上身内穿以自织黑土布制的立领、直襟、无扣呈“凸”字形无袖、坎肩短衣,衣前襟由排列不等的银泡或铝泡点缀装饰,衣右下角以银制鱼形饰物缀饰,外衣穿长及上腰部的无领无扣的黑缎对襟窄袖衣;下身穿黑土布缝制裙长至膝的筒裙,筒裙下摆以红、黄、粉、蓝等色缎面及五彩挑花块拼缝为象征水纹的横条形纹样图案。

二、 傣族服饰特点

(一)着装不同  

云南各地傣族妇女的服装服饰,因地域差异,着装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从服装款式看,可归纳为短衣长裙型、长衣长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类。

1.       短衣长裙型  

主要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等地的傣族女性服饰,也包括澜沧、江城、孟连等地傣族服饰。服装面料以纱、涤、棉、绸等薄料为主,服饰类型特点较简洁大方,上衣较短,衣长不过臀;下身着上下等宽、无腰无摆的直筒长裙,裙长至脚面。  

2.       长衣长裙型  

主要是指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陇川、盈江、梁河和文山州马关县等地的傣族女性服饰。服装面料以纱、涤、棉、绸、自织靛染土布等为主。服饰类型特点典雅大方,喜穿长至小腹的立领窄袖、弧摆对襟或斜襟上衣;下身着筒裙,裙长及足面。  

3.       短衣短裙型  

主要是指分布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漠沙、腰街、嘎洒、水塘和楚雄大姚等地的傣族女性服饰。服装面料以保暖透气、厚实耐磨的自织土布和火草布等材料缝制,其着装特点为:上身着短及上腰部或长至脐的胸兜和短衣短褂;下身着筒裙,裙短至膝或长及小腿。

(二)饰物不同  

饰主要是指在服装中起装饰作用的饰品和饰物。传统的傣族妇女服饰的饰物,其材料多以银饰品、纺织品、竹制品为主,还有铜、铝、镀金纽扣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棉毛制品缝缀装饰。   

受地域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傣族服饰其佩饰物各有不同。如德宏潞西傣族女性,婚礼喜戴头冠用银制镀金并镶刻有龙凤或鱼跃龙门的镂空银喜冠装饰头部和用上窄下宽、接头两端为扁形鹭鸶头造型的镀金银项圈佩饰颈部及用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吉语等吉祥图案的织锦挎包挎于肩饰于身;盈江傣族女性喜用椭圆形造型的镀金银质鱼螺花领扣装饰于衣身;马关傣族女性的黑上衣的衣领、襟边镶银花缀银鱼挂链,黑布头巾以缀银凸花各十余枚左右,银花上面又坠小银铃,黑白相间,十分醒目;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姑娘头巾、腰带、胸部、衣襟边等处装饰五彩缤纷,运用了大量的银饰品及各种做工精细的纺织品、竹制品,有镶银飘带、缀银芝麻银铃头饰,腰束丝织花腰带系竹编花腰箩,满身镶嵌、坠挂有做工不同、造型各异的银铝饰品等物装饰衣物和打扮自己,也有姑娘上衣襟角的装饰由180颗银泡排列而成的三角形造型,象征山丘,花草银牌表示庄稼,银须坠代表水。

三、服饰的文化喻义及在图腾崇拜中的象征性表现  

服饰是民族的表征,它表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又是一种民族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积淀与延续,都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神话、宗教、历史、艺术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俗话说的“观服知俗”,便是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表征。

(一)   神鱼幻化的灵物——大姚傣族服饰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长期以来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坝及金沙江沿岸一带,其河谷地势低凹,气候湿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来受周边彝族、汉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带的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征。这里的傣族长期以来经过与周边民族的互融、互渗,其服装款式、文化特色、审美内涵与西双版纳、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别,至今生活于河谷地带的他们仍保留和延续着许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遗迹。据汉文史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县志》等书的记载,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云南永昌(今保山一带),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诏年间受战争影响从景东迁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这一带定居的,从此开始了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间才开始与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接触,并受其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反映在着装上其服装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傈僳族服饰的古朴与厚重,款式上仍承袭和保留了傣族妇女服饰传统的短衣长裙风格,集傣彝文化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服饰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傣族服饰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审美情趣和受当地彝族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服装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坚实耐磨、御寒透气的棉、麻及动物皮毛和经久耐用、柔软舒适的火草纤维植物混织制作服装服饰或衣物挎包及鞋帽,并以富有山林气息及蕴含有彝族文化和图腾崇拜的马缨花图案及代表彝族传统的阴阳八卦的四方八角图案和以代表象征神鱼即鱼鳍纹等动植物图案纹样构图装饰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饰的造型来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饰与人们传说中的一个关于兄妹二人为民献身化作红色神鱼的传说故事及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联。  

1.       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是一种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又称图腾信仰和图腾主义,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原始的崇拜意识形态,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产生于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图腾崇拜时代,以某一图纹或符号作为某个氏族的图腾旗帜或标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图腾可以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与图腾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从而成为一种保护神。  

图腾崇拜是人类童年时代即蒙昧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先民们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近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下,为摆脱困境及其对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解读,而产生了对图腾即对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一种崇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由此而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众所周知,傣族全面信奉小乘佛教,但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图腾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的思想长期以来也深深植根和渗透于傣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于傣族来说,由于原始宗教本身就存在于傣族传统文化中,又加之受外来小乘佛教的影响,两者互为借用、吸收,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从而对傣族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见,在云南傣族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图腾崇拜活动实质是一种巫术礼仪活动和原始宗教活动的结合体。而就生活于自然社会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把自己的图腾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所以正是源于这种信仰观念,傣族对自然界的物体充满着崇敬和热爱,因而很多动物、植物、器物等被傣家人赋予吉祥、喜庆、平安甚至是神灵的象征。大家知道,人类的远古先民们在蒙昧时代,为了氏族的生存、繁衍,或是为了获得氏族图腾的护佑,常常以驱邪、祈福等生存功利为目的形式,有意将动物或图腾动物中被先民认为吉祥的某一图纹形象,以织绣、挑花、彩绘、镶刻、文身等工艺形式装饰于服装鞋帽、腰带体饰等人们认为较为突出的部位,以示吉祥美丽、避邪护佑、富足安康和多子多福等文化含义。然而,尽管这些物体或自然物不一定被认为是傣族的祖先,但因为这些物品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故而这些被赋予或是被衍生出具有神力并能降魔除妖的利器法宝或是被傣族人民赋予神力的各种动植物的形象(灵物)常常伴随着护身、护符的内容和含义为人们所接受和接纳。据史料记载和傣族民间流传的神话可看到,傣族的图腾崇拜与其他民族相比不太突出,但仍能找到傣族图腾崇拜的一些踪迹。据牛德普先生在《傣族图腾文化及其史影》中提出蛇(龙)、鸟、猪、象、牛、狮在傣族图腾上都有一席之地的观点,不难看出,鱼龙崇拜的信仰观念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民俗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其信仰观已深深植根或涉及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区民俗信仰的内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灾。傣族作为云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观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内容不乏存在于傣族的社会生活中。总之,在今天的傣族社会生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无论是一块腰带、一个香包、一条织锦、一双绣鞋,还是各种金银饰品,无不荟萃、融入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护身内涵。众所周知,许多艺术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渊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如民间艺术形象中的鱼、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黄帝时代图腾崇拜形象的遗存。民俗中求吉的行为仪式,同时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动仪式的承传发展。故而在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图腾形象中的动物或植物作为先民们在生产力落后、认识能力还很低的情况下被幻化和赋予灵性的文化现象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可见,云南傣族的图腾崇拜,实际上是动植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相互结合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对象是一种动物或是水中的龙鱼、螺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观念则饱含着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  

2.   自然崇拜的象征——水崇拜  

一般来说,自然崇拜就是对某种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现的是对水即泼水节的崇拜和对水生物即龙、鱼、螺、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区,常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水民族之称”。作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长期以来过着渔猎和种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热爱水,水是傣家人圣洁、吉祥、美好的象征。泼水节,作为与自然物有关的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内容和活动形式来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和内容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并以男女老少相互泼水的形式祈福纳祥、清除污垢、消除灾难和疾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生殖繁盛、人丁兴旺。总之采用这种泼水或沐浴的方式来表达傣族对水的热爱和崇拜。众所周知,泼水节实际上是东南亚各国和云南各地的傣族对从旱季进入雨季而全民狂欢的民俗活动。大家知道,泼水节最为隆重、最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是:无论男女老幼泼水之前必须祭拜佛主后向象征着神力或权威的木制雕花龙头鱼腹造型的吉祥物泼水祈福后才能互泼的传统习俗。而流传于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泼水节所举办的民俗活动及活动的内容则与云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动有所不同。在大姚湾碧乡的傣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七这一天,都要与来自毗邻的宾川、永胜、华坪、永仁等地的彝、傈僳、傣等民族欢庆窝巴节(泼水节)。泼水节在楚雄大姚湾碧这里称为“窝巴节”。“窝”是傣语聚集的意思,“巴”是鱼的意思,而“窝巴节”也就是鱼的聚会。所以在金沙江边欢度傣族泼水节,其最隆重、最神圣的活动内容莫过于泼水之前举行“祭鱼”仪式。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举行开节仪式。仪式开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挥下,由当地的两名傣族青年抬出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为红色,一条为青色)伫立于泼水节会场的中央。忽然,炮鸣震天,会场肃穆。待三声炮响过后,手抬木鱼者绕场一周,然后唢呐开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鱼引到金沙江边的沙滩上。众人尾随其后,并在傣族长者的指挥下,大家去江边打水泼洒木鱼。然后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祝福吉祥,大家这时才可以自由泼水。仪式结束后,人们吹着唢呐,再把木鱼抬回村来,然后嬉闹、饮酒和对歌。那这里的傣族为什么泼水节要以“祭鱼”的形式和向特制的“木鱼”泼洒圣洁的水而作为泼水节泼水仪式的开始呢?传说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绿拜王为反对异族侵略,不幸战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兄妹二人誓死为捍卫傣家人的利益和尊严与敌人展开了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兄妹二人相继被俘。群龙无首的傣族人被赶离家园来到金沙江边,傣家人心想这总该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没想到敌人又要借金沙江边悬崖中的妖怪石,将傣家人铲草除根。此时走投无路的傣家人再也没有力气逃生了,疲惫的人们躺在沙滩上等死。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江水暴涨,只见电光闪过,接着一阵轰鸣,人们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悬崖危石固住了。然而,死里逃生的傣家人发现在江崖石上,有一条红鱼。红鱼张着大口,声嘶力竭地叫道:“水,水……”于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来水,给红鱼一口一口地喂水。红鱼睁开了眼睛,乡亲们发现,那鱼的眼神最像红妹公主。参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从此以后,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为挽救傣家人逃过劫难而幻化为红色神鱼的傣族传说中的青哥和红妹兄妹俩。从这个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鱼”在这个传说里,因伟大或有恩于傣家人而获得了神性,并从此作为傣家人心目中一种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话形象,千百年来始终贯穿于傣族的整个创世过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会生活中伟大的创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于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妇女常常以穿象征神鱼的着装为识别民族或氏族的标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语——鱼崇拜  

鱼崇拜,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自古以来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记载的历史。鱼,作为一种水生物,在民间传统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鱼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于受信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及影响,反映在服装服饰、原始祭祀、生殖崇拜、节日文化中对动物崇拜的观念尤为突出。龙作为一种中华民族在综合各个氏族现成生物崇拜对象特征的想象化神灵,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护神。其图腾护符在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与鱼这种水生物的互换变化中得到精彩体现,并成为许多民族以形象记载的一种阐释和文化符号。源于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边的傣族,一直视龙与鱼为吉祥物。鱼作为民间象征阳性与多子的生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和关注。鱼纹,早期专系女性,这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砖汉瓦的“鸟啄鱼”和“双鱼图”等纹饰中得到体现。闻一多先生曾在《说鱼》中通过考证指出,中华先民素有以鱼象征两性匹配交好的风习;而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指出,鱼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可见,时至今日想象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借“鱼”的内涵特征及象征性赋予图腾对象“鱼”予神性或灵性。生殖崇拜,作为一种对母体的崇拜即崇拜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傣族崇鱼尚鱼,视鱼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环境再加之常年生活于水边并从水中得益又不时被水所害的原因,鱼超强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对傣族来说更具现实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崇鱼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文身习俗,祭鱼、食鱼习俗,佩戴镶刻有鱼形图案的金银饰物,穿织绣有鱼形纹样的服饰鞋帽等种种观念、习俗、信仰,就是图腾崇拜即鱼崇拜的遗迹在傣族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再现。文身作为傣族源远流长且最先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在人身上刺绘吉祥图案或图腾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龙,二曰别氏族,三曰主装饰,四曰示年龄。总之较早的说法是生活在水边的越人,为下田劳作时“避蛟龙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鱼龙之纹作为伪装。傣族认为腿部刺了亦龙亦鱼的鳞纹或水纹、蚯蚓纹等纹样的图腾形象、图案,下水劳作不仅能迷惑鱼、蛇、蚂蟥、蚊虫等物对身体的侵袭和伤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对图腾物即水生物“鱼龙”的崇拜。可见,古人以文身避“鱼龙”之患,不仅包含着傣族先民模拟动物情态以壮自己威仪的原始观念,同时也包含着百越民族浓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观。(杨德鋆:《傣族佛寺壁画中的文身》,载《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云南各地傣族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仍沿袭和保留着中原地区古老的“祭鱼”、“食鱼”、“造鱼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鱼形纹样”图案等等与鱼有关的习俗和文化现象。如从大姚妇女着装与腰间围系用火草纤维及羊毛混织编制的红色仿“鱼鳍”图案的腰带作为记录或纪念为拯救傣族人民为民献身化作神鱼的兄妹俩的故事来看或是从大姚傣族造鱼形船来祭鱼,还是从不同地域的傣族的着装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饰、马关黑傣女性服饰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饰中使用金银饰品为鱼形造型的佩饰物、缀饰物品和耿马傣族童帽帽顶刺绣有鱼形图案等文化现象及种种食鱼的习俗来看,鱼作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远古人类将食鱼与生殖联系起来的认识,源于将食与生命联系起来的经验。她们认为,吃鱼下肚,便可获得鱼一样旺盛的繁衍能力,鱼的生殖能力便会“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总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原始先民采用类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转换和取代。因此,千百年来,受中原汉文化及周边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世居云南各地的傣族妇女服饰在鱼纹样图案、造型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鱼和螺贝是云南很多民族崇拜的灵物,作为一种寓意吉祥的象征物,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追崇和喜爱。据史料记载,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历史上也曾经盛行过以戴用黑色或黄色棉布仿“鱼尾”造型而制的鱼尾帽作为象征子嗣繁衍及取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遗迹。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饰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傣族服装造型、佩饰物、银饰品、刺绣品等饰物的构图上,多取反映有审美意识和特定的生产生活状况下以鱼与水、鱼与稻作等为内容的服饰内涵。以神话故事中的神鱼形象作文化符号贯穿于傣族服饰中,从而同服饰上运用的鱼纹图案、银鱼饰品造型的相互对应,可窥见鱼饰作为动物崇拜而形成的纹样在服饰文化中的一种载体、标识,其寓意以指鱼是性与生殖力的象征,是生命与创造、死亡与再生等象征意义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对生殖文化的顶礼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发生过。生殖崇拜作为生殖文化的一种强化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来源于图腾生育信仰。远古时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后的性生,是远古生育观的发展过程。这三个阶段既有发展的阶段,又有渗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较复杂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页。)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方式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总之,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生产(即种的繁衍)资料的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繁衍种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图腾物寓物,以鱼纹造型幻化为神鱼的灵物或是以鱼形图案护佑人的种种文化现象阐释了傣族妇女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总之,远古先民通过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祭祀礼仪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种族人口繁盛的鱼祭、食鱼等传统古朴的形式来表达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实为崇拜其生殖力。可见,在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图纹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纹样都不是随意创作的,是经历了图腾的演变、历史因素的汇聚,加上每个民族不同的审美趣味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融会贯通综合形成的。  

生存与繁衍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希望自然界万物兴旺发达,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取寓意多样、内涵丰富的图案,如花草、鸟兽、虫鱼等造型结构的纹样来装饰衣物鞋帽,已不仅仅只是少数民族妇女用来装饰美化的象征,而更多的却是傣族人民用来纪念或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庇佑的护身之物。总之,这种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符号形式或思维阐释方式。人们拟形为饰,往往是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获得所拟之物的“灵气”或“护佑”。

(二)   以黑为美的审美内涵——黑傣、花腰傣女装  

服饰色彩不仅标志着某一民族个体族属及不同性格、年龄和婚姻的群体关系,同时,还具有驱邪消灾、祈丰求吉之意。傣族服饰的颜色、款式、饰物等形式因素展现了傣家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饰内涵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和性质。在云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饰类型中,以黑为美的文化理念作为族群穿戴的审美表征反映在服饰中尤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散居于文山马关县的黑傣妇女服饰和聚居于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饰,其服饰特色别具一格,服饰色彩均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再搭配以红、绿、白等色做辅。马关黑傣妇女服饰无论男女老少,从头到脚,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着装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围腰。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各类民俗活动,这里的傣族妇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织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缝制且衣身镶银泡坠银链的着装视为吉祥、美丽和成年的标志。在当地无论是少女结婚出嫁做新娘,还是老人生病过世,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作为一种符号样式,不仅是识别氏族、性别、年龄、婚否、地位的标志,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书,绘在衣中的传说,同时也是傣家人向同宗异族、祖灵神鬼,向一切现实的或虚构的对象传达着一种约定俗成的集体表象或象征形式。现今在文山还有个别老妇人还保留有自己当年做新娘时的黑衣盛装以备死后“装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历史文化琐记》,载《傣族神灵崇拜觅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饰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为服装的基调,再配以红色、绿色布料拼缝装饰,审美爱好以厚实、浓烈、红黑分明的服饰特点为主。传统的文山马关黑傣服饰以头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领、襟边镶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围中绽放出光彩和灵动的银泡上衣为识别民族族群、生长繁衍的标志,其服饰特点与其他地区傣族女性的鲜艳多彩的服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花腰傣服饰同样也以头戴黑布包头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着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绑腿等等以黑色为主题的服饰内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审美观和文化内涵。总之,这种将色彩与自然、社会、人生诸多方面的观念作为文化意识的体现是神圣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饰物——也是爱情的信物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傣族服饰中很多饰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箩等随身佩饰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传递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饰精美的装饰物。其挎于肩、饰于身的文化涵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由于挎包具备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工艺特色,故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在傣族地区大凡逢年过节、赶街集会、走村串寨、下田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它。它既是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同时也是傣家人阐释傣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传递信息和表达爱情的物品。  

包也称为“囊”,袋也。一般用于盛物或出门携带物品。古代称“包”,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挈囊”。以后人们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成为“旁囊”。在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称。据《晋书·邓攸传》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磐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磐囊”。南北朝时,人们所佩的磐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袭至今,逐渐演变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男女背于身挎在肩头的挎包、挂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周迅、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页。)伴随着成年的惊奇和喜悦,长大成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缔结感情、盟誓爱情的同时,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缝制的头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恋人馈赠信物表达爱情。从古至今,小到饰于身的荷包,大到挎于肩的挎包、挂包、背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挎包,无不演绎和阐释着无数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间,处于热恋或即将待嫁的姑娘们,送给心上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个编织有情与义和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的“挎包”视为爱的象征。因为在傣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中,一个做工精细且包面织制有象征美丽、吉祥的纹样图案和各种文字的傣族织锦挎包,不仅是傣族织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现和展示,同时也是傣族男子选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现漂亮、美丽的象征。   

常见的傣族挎包其制作的工序以采用传统的织绣有花卉、虫鱼、动物、几何图纹、文字纹等纹样图案的织锦布料经剪样、对接、上线、拼缝等工艺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长2428厘米不等、宽为2435厘米不等。包面纹样常以40度或90度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异几何图纹构图,色彩多以黄、大红、绿、橘红为主。包面用五彩棉线、丝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手工织制以棋格纹为基本框架的四方连续图案,并在棋格纹内以四瓣纹、八角花、万字纹、龟纹、螃蟹纹、象鼻纹、象足纹、蝴蝶纹和孔雀纹等经过几何化的抽象纹样装饰。

2.       腰箩  

腰箩,又叫“秧箩”,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传统的竹编工艺品。  

腰箩一般高约一尺,口径近半尺,形状多呈一喇叭状,中腰略细,用上好细篾条和篾芯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节日庆典、赶街集会、下田劳动用于佩挂或缀饰于腰部的一种装饰物。在当地,因腰箩常被女性们用于盛放针线、钱币、糕点、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箩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特性,爱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绒线球、塑料珠串、铝制串铃等错落有致的立体图案来装饰腰箩,故又有“花腰箩”的美称。同样与挎于肩饰于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满身皆彩集“花哨”于一身的傣族花腰箩,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总之,纵观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我们不难看出,从其结构款式、服饰特点、文化功用、图腾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内涵来看,傣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识,不仅具有识别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地域、习俗和文化;同时还是傣族社会生活中诸多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云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女性服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于某一物和事,而是从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从原始的生产生活需要中逐渐赋予民族的变迁、历史以及神话的意义。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马关傣族发展探析
 下一篇文章: 独具特质的傣族茶文化——茶歌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