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您的位置: 傣族网论坛历史文化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您是本帖的第 958 位读者 
尼采

积分:48
等级:庶民
帖数:10
注册:2010-12-14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楚雄傣族

这个是在楚雄州政府网上弄的。


吾氏土司兴衰与楚雄州境傣族的分布
朱卫明

傣族是楚雄州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永仁、大姚、武定、元谋4县的金沙江南岸热带河谷地区。2006年末全州有傣族人口2099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0.81%,人口数居全州少数民族第4位。其中,永仁8598人、大姚3771人、武定6993人、元谋仅有300余人。
一、楚雄州境傣族的源来
楚雄州境傣族的源头,主要有土著、落伍、迁徙三种说法。
1.土著说
傣族渊源于百越系统的部落。楚雄州境是古百越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在元谋、永仁、姚安、禄丰等县发掘的迄今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印陶纹、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等出土,被考古界认为是百越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代表性器物。
后来的众多史料和出土发掘也证明楚雄州境自古以来就有傣族先民居住。
1975年,在楚雄鹿城南郊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5件,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时期(2500年前)器物,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铜鼓。青铜和鼓是百越文化的重要象征,楚雄铜鼓日后主要由百越族群长期继承,影响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
著名民族学者汪宁生先生在《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一文中得出结论说:
 (一)越人是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居民之一,并非后世由他地迁来。
(二)越人在云贵高原上分布有一定范围。据汉晋时期可靠记载,他们大抵分布下列三片地区:l、今云南西部和西南部;2、今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沿岸;3、今贵州乌江以南,云南文山、红河、曲靖地区的一部分及广西左右江地区。
(三)即在上述地区,他们也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和其他族群交错杂居。越人一般居住在河谷地区或平坝地区。
 (四)云贵高原上越人的后裔是今天在语言上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族的各族(傣、壮、布依、侗、水……)。这些民族至今仍居住在云贵高原古代越人所分布的范围。 [①]   
汪先生的文章有翔实的资料引证。涉及滇中部分如:“曾发现一汉印,文曰:‘越归义蜻蛉长’。按青岭相当今云南大姚、姚安地区,是汉代县名,正属越巂郡管辖。据此可知,当时越巂郡内确有越人之分布。近代仍在华坪、大姚、永仁、禄劝等地金沙江边居住的傣族,应为古代越巂郡内越人之子遗。”“原越巂郡地区的越人唐宋时直接记载较少,但明代以后他们亦以‘百夷’、‘摆夷’等名出现,在金沙江流域永胜、大姚、姚安、元谋、武定、禄劝等地,都有分布。显然,他们就是过去越巂郡越人之后裔,而为今日金沙江沿岸残存少数傣族之先民。过去说这些人是元明后才由滇南迁来,是不了解越巂郡内自古就有百越居民的分布。” [②]证之于当地史料,汪先生的土著说也是站得住脚的。
学术界认为,氐羌族群南迁与土著先民融合时,属于百越族群的傣族,即逐渐向南迁移;少数留下来的傣族,即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楚雄市志》记载:“楚雄历史上曾有傣族定居,至今仍保留着白衣河、摆依村等许多傣族地名。清康熙《楚雄府志》中,有对傣族的记载:‘摆夷(傣族),性畏寒而喜暑,近水为居,冬入水浴。另有书字,或漆其齿,或漆其身。’经过200多年,到了清宣统《楚雄县志》对傣族的记载即有了变化:‘又有摆夷,其俗与罗武大同小异,然与汉人久,今亦变其俗。’” [③]又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居近江为摆夷。楼栖,河浴。智虽愚短,心实狡黠。” [④]另据旧志记载,自明代至清初,今楚雄州各县市境内均有傣族分布,其中以元谋县为最多。今元谋县坝区地名许多都是傣语,全县500余个民族语地名中傣语地名就有300余个,有“九雷十八班”之称;楚雄、禄丰等县市有些村寨至今扔称“摆夷村”,还遗存有大量“摆夷坟”。这充分说明这些地方是傣族先民的原居住地,傣族是楚雄州的土著居民。如今以上几个地方已基本无傣族居住,除迁徙外,不能排除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可能。
2.落伍说
《武定县志》记载:“武定县傣族来源有3种说法:其1、“落伍”或土著说。据田心区傣族老人讲:‘老一辈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大迁徙,多数人走一股,我们少数人迷了路,落了伍,来到金沙江南岸定居。’这里说的‘很早’,不知是何时。今田心区傣族居住的老把村旁,有石棺墓。石棺用薄石板拼接而成,内有酸浆草(当地较多的一种草)遗迹,因山洪冲刷未发现随葬品,唯大姚县同类石棺墓中有石斧,定为新石器时代。又东坡区傣族村所所卡,发现铜犁、铜叉6付,据州文管所鉴定为春秋时代。考这一代村名、山名、河流名称多属傣语地名,可知武定县傣族由来已久 [⑤]。大姚湾碧一带傣族也传说:在战乱中,一些傣族逃到了金沙江,又走向远方。一对兄妹因为掉队,留下来,住在金沙江边,繁衍生息。至今老人们还在传唱:我们湾碧傣族是当年的掉队者……。 [⑥]
另据《云南文史丛刊》载文论傣族族源云:“居住于云南的傣族来源有三种情况,即:一部分是当地的土著;一部分从东面海上迁来;一部分从北方冷森林迁来。这三种来源并不矛盾。事实上,东南亚的百越族群都应该是从北方冷森林迁徙过去的。古代的民族迁徙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比元代的忽必烈南下要早得多。百越族群是我国古代南方的主要族群,他们在迁徙之后才开始分化,到开辟新的疆域之后,才逐步形成民族。” [⑦] 
“落伍说”在楚雄州境内傣族中普遍存在,只是因时间久远,已无法考证其具体年代。或许是早期迁徙中“落伍”有之,后期战乱或迁徙中“落伍”也有之吧。
3.迁徙说
“迁徙”的说法较多,文献资料也较具体。
《永仁县志》记载:境内傣族来源存两说。其一为德宏迁入说。此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据一些老人口述说他们的老辈子告诉他们,先祖是由德宏搬来的。语言属德宏方言及一些常用语和德宏傣语语音相似也可佐证。其二为景东迁入说。境内持此种说法的人较多。其依据,一是家谱记载;二是当地傣族居住地都有“景东树”,傣民喜食用该树嫩芽制作的酸泡菜——“景东菜”,据说由景东迁出的傣民都带上树苗植于新居住地并定名“景东树”,另外在征集到的傣族民歌《神路上》有“景东的神啊……”等唱词。 [⑧]
《大姚县志》明确提出:“县域傣族部分是唐代南诏时期自滇西保山迁入,另一部分是在南诏征战中自景东先迁入元谋,清初又从元谋迁入县域。” [⑨]
《武定县志》也载:武定县傣族来源有3种说法:其1、“落伍”或土著说。……其2、一部分自四川省米易县一带迁来。如老把村李发墓碑记载:“鼻祖哈三,自西蜀梅衣琐则所(今米易县)移居古滇武阳(今武定县)……,住荒芜之地,山谷野趣,被我祖开挖成田,赔(培)植成收。系是明万历年号平粮造册……”。据了解:东坡区、田心区有部分傣族,在明隆庆或万历年间迁入。其3、东坡区东甸傣族乡和白马口傣族乡及田心区利米乡一带,传说自元谋迁来。他们说:“吾必奎被打败了,元谋在不住了,只好搬家。” [⑩]
迁徙自德宏、保山的史料很难考证。考《后汉书•南蛮传》:“(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摆夷为古掸族之后裔,当有部分随迁。又《续通考•四裔》载:“姚州境内有永昌蛮,古永昌郡(今保山一带)也。”永昌城因当地傣族居多,明代又称金齿城,永昌蛮亦主要指傣族。说明至少明代以前姚州境内就有来自永昌郡的傣族。
从文献资料和民俗资料考察,今居住在楚雄州境的傣族,大部分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由景东一带北迁而来,元、明两朝元谋县的傣族土官吾氏家族即“景东府百夷人”。今楚雄州内傣族凡能背诵家谱者,多以“景东岸瓦”起头。傣族把生长于热区,其叶子可以作菜食用的一种树叫“景东树”或“景东菜”,亦可说明楚雄州境傣族与景东有渊源关系。又查从四川米易、会理一带辗转到楚雄州境的傣族来源资料,也多为来自景东。据《明史》卷三零一《四川土司传》“迷易土司条”载:“会川卫(驻今会理),……领迷易千户所(驻今米易),土官贤姓,其先云南景东僰种也,徙其属来田种。洪武十六年归附,以随征东川、芒部(今镇雄),劳,授世袭副千户,居所治域外,所辖僰蛮仅八百户。”又据《蜀中广记》卷三四载:“迷易千户所,在卫(按,会川卫)西北八十里,……。《土夷考》曰,迷易土官,贤姓也。初,云南景东僰夷头目阿骇,徙其属来往种。洪武十六年归附,以随征东川、芒部二府效劳,授世袭副千户,……。管束八百僰夷而已。” 据尤中先生的说法,“僰蛮”即“百夷”。从上面两条引用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迷易僰蛮”本云南景东“百夷”,即由景东“徙其属来田种”,洪武十六年归附,可以说明,在明初以前已经从景东迁徙到“迷易”。
其实,各地傣族所讲到的“景东”,也并非确指。有资料显示:元明时期,麓川(今德宏)傣族思氏力量崛起,在向耿马、孟连、景谷、景东等地的扩展中,也向内地一些地区扩大和发展。“开南州(今景东),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称府治于威楚(今楚雄)”。大量的傣族进入景东、景谷一带,而且,力量危及封建政权机关。到“至元五年(1339手)夏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威楚金齿、落落(倮倮)分地域寨军民三万二千三百所”。可见,威楚路(楚雄)管辖下的傣族人口已经数量不少,不过,这时大量的傣族还是居住在景东、景谷,因为景东、景谷当时属威楚路管辖。这资料说明了景东傣族与德宏傣族的关系,同时也是永仁一带傣族自称从德宏迁来的佐证。楚雄州境傣族语言多属傣那方言,与其迁徙路线是相符的。
以上三种来源说,基本反映了楚雄州境傣族的构成情况。总的讲,到明清时期,楚雄州各县都分布有傣族。但这时期发生了一个转折,致使州境傣族势力最强大的元谋县的傣族人口锐减,并对今后楚雄州傣族人口的分布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吾氏土司兴衰及其对楚雄州傣族分布的影响
吾氏土司,先祖名广哀,僰夷族(傣族),原籍景东府。公元756年,南诏与吐蕃一起攻嶲州,时景东府等傣族受南诏统属,承担着服兵役的任务,被征去参加征战。嶲州攻陷后,南诏占领其南部得大渡河以南之地,吐蕃占领其北部。随征平息后,广哀先辈即留华竹(元谋)地,建华竹部后为部落之酋,乃大理国三十七部之一。元朝初期,元兵南下到云南,广哀于金马山归附,元兵令其招谕本地人民。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元谋县,广哀得袭土知县。《元谋县志》“吾氏土司”条载: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景东世袭土司广哀(傣族)任元谋土知县。广哀死,传子阿吾。明师下云南,武定女土官商胜首先归附。阿吾袭职投降明朝,仍守旧职。阿吾死,子吾忠袭职,自此以“吾”为姓。吾忠故,吾政袭职;吾政以“风疾”,子吾起(一说是阿吾子)袭职;吾起故,弟吾超袭职;吾超故,朝廷准庶长男吾隆就彼官带;吾隆长男吾大用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平定武定县安铨、凤朝文之乱有功,授职土巡捕。其子吾至先、孙吾孟才、重孙吾道南皆为土巡捕,道南子吾必奎以平定迤东土司叛乱战功赫赫,由土巡捕擢升土守备,受命世袭土县拯以荫庇子孙。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因参将李大贽数侵必奎(另一说为“数扰诸夷”)。必奎不能堪,遂反,连克武定、禄劝、定远(牟定)、大姚、姚安,直逼楚雄,终被云南当局重兵击溃。必奎死,其子虽受招抚并袭职,但已势衰力薄,不能复振,权职尽失。吾氏土司统冶元谋的局面至此完全结束 [11]”。
吾氏土司统治元谋300余年,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和政权,对周边影响极大。吾氏于大理国时期建华竹部,元初又世袭元谋土知县,说明楚雄州内部分傣族至少元代已在土官统治之下,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据明天启《滇志》载:“元谋县土官阿吾,元土知县广哀之子,本僰夷种,天兵南下,于金马山归命,遂令招谕县民,得世袭土知县,后以设流革除。今吾必奎报效讨霑平,累功名色守备。”表明到元朝中叶,元谋傣族地主制经济已有发展,但由于土官实际还存在,因而封建领主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叛乱的平定,沉重地打击了封建领主的势力,基本结束了土司制度在元谋的统治,对发展地主制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谋末代傣族土司吾必奎,于明朝末年云南政局变动甚大,同时对元谋傣族的分布也有毁灭性影响。
《元谋县志》有传记云:吾必奎(?—1645),元谋县人,傣族。世袭土司。其家族统治元谋300多年,历元、明两代;6人世袭土知县,4人或以军功、或因世袭任土巡捕,“然夷人不知巡捕卑,仍以土知县视之。
必奎性格强悍,有谋略,知兵能战。
明朝天启元年(1621),黔西土舍安邦彦等叛,沾益土知州安绍庆之次子安效良与之勾结,纠集迤东土妇设科等6土目响应,烽火遍迤东。叛军合兵西向,攻嵩明。必奎奉调与官军驰救,却敌于嵩明;必奎率元谋土兵疾进,所向无敌,收复炙方、松林等地。安效良整军再战,破官军,四出掠地,抵沾益,陷必奎孤军于敌后。必奎结集部属于炎方,坚壁以待,“孤垒独撑”。安效良屡攻不克,军心懈怠。适逢官军败于沾益,参将袁善率兵来援,与必奎内外夹攻,大破安效良军。崇祯二年(1629年),必奎与石屏土司龙在田乘胜率军直捣安效良巢穴,收复乌撒(今云南镇雄、贵州威宁县境)。其他平叛军亦次第收复失地,乱平。必奎以战功晋升土守备,受命世袭土县丞,以荫庇子孙。必奎“由此跋扈”。
崇祯四年(1631年),阿迷(今开远)土司普名声起兵反明,使人求援于必奎,并给以贿赂。巡抚王沆率军进讨,必奎随征。普名声设伏以待,“伏发,必奎卖阵先走,全师皆陷”。普名声以胜者请求招抚,当事者无奈,准其降,亦置必奎不问,必奎恐事泄,内心不安。
崇祯八年(1635车),李自成起义军攻凤阳,诏召土司兵驰救,“必奎逗留中途,瞻望不前”。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大西军据四川。原吾必奎家族之领地,一部分已为黔国公沭天波和汉族地主所据有,流官权力愈来愈大,吾必奎权力被大大削弱,名为土守备,所属仍是那些土兵。时值黔国公遣李大贽屯兵会川(会理),防大西军入滇。会川与元谋为邻,“李大贽性贪婪,数侵必奎(一说:必奎恐大贽把自己的阴事白上;再一说,大贽数扰诸夷),必奎不能堪,遂反。”于“顺治二年乙酉秋倡乱”,焚县署,据元谋。旧历九月九日遣兵头高科、吾凌霄等陷武定;必奎率主力西进,势如破竹,“始而大姚失守,再败定远(牟定)被陷,遂至姚安沦没,将及威楚(楚雄)矣(一说已破威楚,铡协守李师泌)。” 
云南省府急调昆明驻防军及石屏等四县土司兵会集威楚,任张毓秀为向导,与吾必奎决战,吾必奎因寡不敌众被擒(一说逃往会川自杀)。
……
蒙自土司沙定洲奉调剿必奎,故意拖延时间,路经昆明时乘其空虚而夺取之,造成云南政局的大动荡。 [12]
吾必奎的一时威风足以证明当时吾氏家族的强大及当地傣族的实力。但吾必奎反明失败后,元谋进入一片混乱,给傣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必奎死,其党羽恨张毓秀入骨,欲杀之为必奎报仇。‘秀遂招集亡命,拥众仇杀者四年,此地蹂躏被祸甚烈,村庄百姓,杀掳殆尽。’” 在仇杀发生后的7年左右时间内,********、盗匪丛生,元谋竞闹到“令无肯至者”(《华竹新编》)。在1645年至1665年的21年中,元谋有17年处于浩劫中,一片混乱。
自此,吾氏家族的势力销声匿迹;幸存的元谋傣族人民也家破人亡,被迫隐姓埋名,流落异乡,避难丛林,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沧。元谋已不在是傣族的乐园,周边各县的傣族人口也随即锐减,造成了至今仅部分县的边远河谷地区才生活有傣族的格局。
(作者单位: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
该帖子在 2010/12/14 21:41:50 编辑过


以理性为准绳,以道德为工具,不断地修正自身精神上的缺陷,以达到完美。

  离 线  2010-12-14 21:41:50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10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OPOP V 1.0
Copyright 2006-2008 OPOP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31.2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