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贝叶经与贝叶文化
作者:周 娅x    点击率:3788  转自:佛缘资讯 更新时间:2015/12/15 16:26:24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贝叶经与贝叶文化

——兼论贝叶文化资源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周  娅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更以其迅速发展、日益富强、生机勃发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会,不仅应该具有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特点,其文化也必然丰富多彩而富有渗透性和影响力。因此,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在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继承、发展和保护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祖国建设发展的新时期,云南省结合自身特点,审时度势地选择了一条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道路。

云南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生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人民和他们所创造的以“贝叶经”为载体的“贝叶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云南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独具价值,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因此,认真做好傣族地区“贝叶经”和贝叶文化的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贝叶经”与“贝叶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1. 贝叶文化的核心、载体和表现形式——贝叶经

长久以来,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和保存主要依靠语言和文字两种载体。西双版纳傣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除小部分以语言口承方式传承之外(如傣族歌手“赞哈”的演艺技巧),绝大多数是依靠记录在经特殊工艺制作的贝叶棕树树叶(“贝叶”① )上的“贝叶经② ”来传承。傣族人民因此非常崇敬贝叶,把它视为知识、智慧、文明的象征。

数量众多、内容博大的贝叶经文典籍是贝叶文化的“根”和“源头”,是贝叶文化的核心所在。假设1000多年前,勤劳善良的傣族人民没有发现贝叶这一书写、记载和保存文字的神奇载体,而以其他工具来替代,那么傣族的传统文化或许也还能得以保存和传承,但就不会以贝叶经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那么,“贝叶文化”这一独特、神秘的傣族传统文化形式也就不会存在了。因而,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 贝叶文化的内涵

随着记录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的经典——“贝叶经”在傣族地区的推行,傣族先民从中逐渐掌握了贝叶的制作和刻写技能。在这以后,傣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要事件,都在这一片片贝叶经的方寸之间被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贝叶上刻写的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社会生产发展、科技知识以及文化艺术等成果,逐渐汇集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贝叶经典籍。它们几乎是傣族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之作为文化传承的脉络,把这些贝叶经看作是全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贝叶经所反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傣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文化及其文化事象。这些传统文化就是西双版纳贝叶文化的内涵。

3. 贝叶文化的内容

“贝叶”作为一种文字的载体,其最初的使命是为了记载佛教经典。至今,除西双版纳之外,留存有贝叶经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所珍藏的贝叶经也仅限于记录与佛教相关的内容。然而在西双版纳,数量众多、卷帙浩繁的贝叶经除了大量记载傣族全民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文、教义、佛经故事之外,还广泛记录了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各种文明成果,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政治经济、民情民俗、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关于傣族社会生产生活的世俗方面。因此,以“贝叶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贝叶文化”实际上包含了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在内的傣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全部内容,堪称“傣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傣族人民以及聚居在东南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傣-泰民族共有的一笔珍贵的人文遗产。

二、贝叶文化是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1. 贝叶文化是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资源价值

作为贝叶文化传承载体的“贝叶经”,在中国土地上,并非西双版纳独有。在西藏、甘肃、四川峨嵋等中国佛教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的一些佛寺里都藏有珍贵的贝叶经典籍。在东南亚的许多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和斯里兰卡③,现今也还留存着一些贝叶经。这是因为贝叶经的制作和传播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而进行的。在东南亚地区,由于佛教有着众多的信众,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许多国家的奉行,甚至被有的国家尊为国教(如泰国),佛教的影响因而十分广泛,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贝叶文化圈”。因此,贝叶文化这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具有国际性,是吸引力较强的文化资源。

2. 傣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性赋予了贝叶文化以“云南特色”的区域性特征

在贝叶经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张而在东南亚得以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对它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

本来,贝叶经本身只是单一意义上的佛教经文的现实载体,本身并不具有佛教文化之外的文化意义。但是,当记载着佛教教义的贝叶经典籍传到西双版纳、德宏地区,傣族人民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了两大创举:第一,把使用佛教用语巴利语刻写的贝叶经进行翻译,并用老傣文(主要是西双版纳傣泐文)进行刻写,这不仅有利于佛教文化的本土化,而且确立了傣文作为记录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规范文字(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斯里兰卡等国目前依然保存着一些用西双版纳老傣文刻写的贝叶经,当地佛教界人士尊称这种文字为“经文”。④ )在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不仅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贝叶经佛教典籍的传抄,同时,他们把贝叶这一文字载体看作智慧的象征,并把傣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世俗世界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也一一用贝叶经的方式记载下来。这就赋予了贝叶经以佛教文化之外的一个民族全部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说,傣族人民把贝叶经从单一的“佛教文化领域”扩展到“佛教文化(神圣的)+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俗的)”的复合型文化领域和格局,这在“贝叶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这在客观上大大丰富和提高了贝叶经的“文化含量”,从而对贝叶文化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云南傣族人民的这一创举,在中国国内的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3. 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是我国民族众多的一个边疆省份。26个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毫无疑问,云南的民族多样化和多元性是全国最具典型性的。这种伴随着充分典型性的民族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楚雄、石林等地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和毕摩文化、丽江纳西族古朴神秘的东巴文化、大理白族的丰富多元的本主文化、元阳哈尼族独树一帜的梯田文化、香格里拉藏族博大深厚的宗教文化等,构成了云南独特而珍贵的民族文化百花园。

生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是云南省世居且独有的少数民族,是全国56个民族之一。贝叶文化对于傣族人民,正如东巴文化对于丽江纳西人民一样,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反映该民族所生活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灵魂与智慧的结晶。因此,能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和概括傣族传统文化的“贝叶文化”,无疑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云南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4.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宗教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如前所述,傣族人民把贝叶经从单一的“佛教文化领域”扩展到“佛教文化(神圣的) +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俗的)”的复合型文化领域和格局,这在“贝叶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贝叶经所包含的反映宗教信仰神圣性的佛教典籍内容和反映现实生活世俗性的生产生活内容的贝叶典籍两大类别中。这些贝叶经具体又可作以下划分:

(1)佛教经典类。

即记载佛教信仰的贝叶经。这类贝叶经还可细分为佛经故事和佛教经文两类。其中,以后者为主体。佛经故事

贝叶经中的佛经故事多是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生平如何修炼悟道成为佛祖的故事或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各国各地传法的传说。如贝叶经《佛祖巡游记》、《惟先达腊》等。

佛教经文

佛教经文“三藏经”在所发现的贝叶经中数量庞大。佛经三藏“经藏”、“律藏”和“论藏”傣语分别称作“书典彼达嘎”、“维乃牙彼达嘎”和“阿皮堂玛彼达嘎”。⑤

“书典彼达嘎”是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经典,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学故事以及历史、天文历法的内容;“维乃牙彼达嘎”则是佛教对其信仰者所规定的各种教规戒律,如五戒、八戒和十戒。“阿皮堂玛彼达嘎”中除了论述阿含经以外,还有关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医药方面的知识。

最早的《三藏经》典籍都是用巴利语写成的。但在西双版纳也发现了用傣文刻写的三藏贝叶经《三彼达嘎》,其内容也包括经、律、论三藏。这些贝叶经大都收藏在佛寺内,供佛爷、大小和尚听经诵读、研习佛理时使用。

(2)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类。

在西双版纳境内发现的贝叶经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当地傣族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的内容。这些贝叶经所记载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生产劳作、医药医理、民俗民情、文化艺术等方面。

然而,神圣与世俗的完美交融在傣族人民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绘画作为傣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造诣最高的杰出作品当数佛寺中的壁画。这些壁画是由专门的画工、画匠或者佛寺中的高级僧侣来绘制的。壁画的内容大多与贝叶经有关,主要是贝叶经中记载的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和世俗生活部分的民间习俗等。

在西双版纳佛寺中经常可以见到的《释迦成佛图》、《佛祖巡游世界》、《佛祖过海传教》、《佛祖在菩提下传经》、《五位佛祖》以及《舍身饲虎》等壁画,均是属于佛教故事类的壁画。它们大都取材于两部贝叶经中着名的佛本生经《叭惟先答腊》和《召西塔奥波》。因为这两部作品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寂静苦修以求涅盘,赕佛积善而修来世”,所以也被用得最多。

傣族壁画艺术中还可以见到数量不少的取材于傣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壁画作品,如《人首鸟身的孔雀》、《召树屯》、《召相勐》、《掌泊》(《白神象的故事》)、《阿銮故事》等。此外,还有少量以傣族民间传统习俗为题材的壁画。《召勐出游图》、《宴舞图》、《宴乐图》、《沐浴图》、《生肖八图》等都是这类壁画的代表作。例如,《召勐出游图》反映的就是封建领主时期召片领每逢泼水节等重大节日前后,一般会率领随从乘象出游以示关怀百姓的习俗。而《沐浴图》则是反映傣族妇女在“赕佛”之前都要到河里沐浴,清洁自身以示对佛的尊敬的传统。

除壁画之外,佛寺中还有经常被傣族用于“赕”⑥ 的“布画”。它们通常由赕佛的施主请画工绘制,然后再在佛事活动时赕给佛寺。大的布画通常挂于佛寺大殿内,小的则制成幢幡,插于佛龛附近。

还应说明的是,据笔者对西双版纳大勐龙镇、勐罕(橄榄坝)勐仑镇曼景村等地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80%的社区(村镇)公共活动与佛事活动有关。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傣族人民佛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贝叶经”的整理保护与“贝叶文化”的开发利用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对贝叶经和贝叶文化进行相应的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丰富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贝叶经”反映的贝叶文化对于傣族人民,正如东巴文化对于丽江纳西人一样,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反映该民族所生活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灵魂与智慧的结晶。在保护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传承下去,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贝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尚未完全梳理清楚的情况下,将傣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加以适当地整理、发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丰富和发展傣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更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工作之一。它将对进一步丰富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

2. 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并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北传的汉地佛教,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形成了藏传佛教派别。而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除了拥有北传的汉地和藏传佛教两种派别外,在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傣族聚居或散居的地区,佛教的另一种派别——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与北传佛教截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和氛围。佛教的三种流派能在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长、蔓延、共融,并且和平相处,这在全球宗教发展史上也实属罕见。

贝叶经作为贝叶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有着大量对南传上座部佛教佛经故事、佛理佛法、教规教义进行记载的佛教典籍。搜集、整理这些典籍,并对其进行分类、登记、翻译和出版,不仅有利于我国惟一的南传佛教信仰地区佛教文化的保护和对内与我国其他两派佛教文化交流,还有利于打造佛教文化圣地形象,进行“多边文化交流”,与东南亚、南亚各南传佛教信仰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一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佛教文化圈。

3. 有利于吸引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升地区形象和知名度

世界上有许多以民族文化着称的区域和地方,都是引起世人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多元民族文化和和谐共融的佛教文化着称的云南,是世界宗教学、人类学学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片宝地。这里丰富而珍贵的宗教学、人类学发展资料和数据,对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云南这片滋生丰富人类文化的土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注。而傣族的贝叶文化则期待着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探访。

4. 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无数研究表明,对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关注并对其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会激发起这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感,从而促进该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一边是科学研究者对这种文化的整理、发掘、抢救和保护,另一边是该民族人民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无意识状态转为有意识,甚至是自发的、强化的状态。前者可看作是外界刺激,而后者则是决定一种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形成自我传承发展机制的关键。这种机制一旦初步形成,对该民族的文化保护将起到关键的积极作用。所以,现阶段对贝叶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并且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加大外界刺激的力度,必然会增强傣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进行贝叶文化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的困难与问题

诚然,云南省许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已形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贝叶经的保护整理与贝叶文化开发利用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贝叶经的发掘、整理和贝叶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正面临着以下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分散

贝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贝叶经和贝叶经中记载的反映傣族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形态的风俗习惯等内容。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之外,在云南的景谷、孟连、沧源、耿马、双江、澜沧、西盟、元江、新平、红河、元阳、河口、马关、金平、元谋、永仁、大姚、武定和禄劝等县⑦ 还有傣族散居,这就使得贝叶文化资源较为分散,从而给贝叶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人才缺乏

贝叶经的整理保护和贝叶文化的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人才力量的参与。例如,自2001年以来,云南人民出版社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部门正在组织人力进行《中国贝叶经全集》(共100卷)的选题、翻译和出版工作。然而,就贝叶经的翻译工作而言,截至目前,顺利出版的仅有第一卷《佛祖巡游记》。虽然第二批一共12卷贝叶经的大部分翻译工作已接近完成,但在翻译中出现的如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等许多问题,使翻译过来的几部贝叶经很难达到出版的要求。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集中在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问题上。由于这些贝叶经历史悠久,其中的许多经典着作使用的都是老傣文。而在现在的翻译队伍中,懂得老傣文的多是年过半百的老者,他们由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有限,对现代汉语的掌握程度不高,难以达到出版社要求的文学水平;而文学功底较扎实的中青年中懂得老傣文的人又是凤毛麟角。翻译人才的稀缺大大制约了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的顺利推进。

(三)政府职能有效性的发挥不够

中国现阶段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现状决定了政府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中仍然具有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时代的到来,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契机,政府将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引导甚至是主导作用。这就对政府职能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贝叶文化整理、发掘与保护开发,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地方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扶持才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抓出成效的关键。在现阶段的贝叶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并充分认识贝叶文化是傣族人民最可珍贵的传统文化,是傣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她有着重要的价值。要明确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过程中,贝叶文化应该摆到什么位置、如何开发、怎样保护。对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抓经济建设,把经济搞上去,文化才有用武之地。殊不知,文化也可以作为文化产业来开发。只要调整好资源分配的问题,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开发,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并不相悖,甚至还会对当地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领导中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是尤其关键的。

五、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进行贝叶文化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一)贝叶文化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原则

贝叶文化是傣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重要的人文资源,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化和中国悠久灿烂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对于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对这项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势在必行。不论是这一文化遗产的主人——当地的傣族人民,或是人民的父母官——当地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其领导,还是关注和研究傣族经济文化的学者专家,都应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树立起紧迫意识,凝聚起力量,共同着手实施这项工作。

在贝叶文化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的实践中,我们应考虑遵循以下思路与原则。

1. 总体思路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贝叶文化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先整理目前所掌握的贝叶文化资源,同时对濒临遗失损坏的濒危资源实施抢救;之后,再考虑对这些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开发利用问题。

2. 原则

在遵循以上总体思路的前提下,对贝叶文化进行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和开发利用工作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即时性原则。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西双版纳景洪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傣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存在空间已越来越狭小。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去傣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对贝叶文化的整理、抢救与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及时部署和实施这些工作。(2)分阶段成体系原则。将贝叶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个长期而体系庞大的工程,应遵循分阶段和成体系的原则。就是要将贝叶文化的整理、抢救、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依照工作内容的迫切性和重要程度在时间段上划分出先后顺序,以保证这些工作朝着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

(3)一体化与分体化结合原则。贝叶文化是傣族人民共有的传统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一体化的。但由于傣族各个支系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跨行政区划聚居或散居的情况很普遍,而对贝叶文化的保护开发等工作还需要由各个地区政府主导进行,因此,在全省统一领导下,以地、州、县等不同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别实施这些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4)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原则。在贝叶文化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我们灵活地面对和处理。例如,在西双版纳、德宏这些傣族人口众多、贝叶文化的储量和发育较为充分和典型的地区,贝叶文化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就应该马上着手进行;而在元阳、新平、永仁、马关、禄劝等傣族人口较少、傣族传统文化典型性和发育程度不高、贝叶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不十分突出的地区,整理和开发工作可暂缓进行。

此外,在分阶段实施贝叶文化整理、抢救与保护的同时,有些非但不会对贝叶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些有利于贝叶文化的宣传、保护的开发利用项目还可以同时进行。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与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合作翻译、整理和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这项工作的有效推进虽然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对贝叶文化的整理与保护,对西双版纳的宗教、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5)效率性与有效性结合原则。效率性与有效性结合原则,就是要求在贝叶文化的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实现在工作有成效的前提基础上讲求效率,实现质量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只求质量不讲速度体现的是拖沓、涣散的工作态度,难以适应现代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管质量好坏只求尽快完成任务,则是对贝叶文化这一傣族珍贵传统文化的不负责任。

(6)重视人才原则。任何一种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弘扬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能够将贝叶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工作有效推进的人才,是那些了解、研究和将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人。也就是说,贝叶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客体,只有在人这一主体的能动作用之下,才能被世人所认识、为傣族在新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所利用。所以,贝叶文化能否得到有效地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是否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注重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贝叶文化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贝叶文化的整理、抢救、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同时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进行不同项目建设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重点问题和困难会不一样。因此,这里仅对现阶段贝叶文化的整理保护、抢救发掘和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对策想法和措施建议。

1. 贝叶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保护环节

对贝叶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应该是现阶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方政府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对这一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石。因此,为了长远的目标和傣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主要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力度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贝叶经,保证贝叶文化核心载体的相对完整性和全面性,并将搜集到的贝叶经分类进行目录登记。

(2)将众多的较为完整的贝叶经典籍单本进行前期初步性的翻译整理,掌握其主要内容,列写出目录和内容摘要。

(3)将搜集到的贝叶经原件和各类较完整的传抄本集中,分类后妥善保存。

(4)对贝叶文化在傣族生产生活中“活形态”的存在方式进行普查、调研、分类和登记(可邀请省内人类学专家进行普查调研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以保证工作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5)特别重视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形态的抢救和保护、传承工作。

(6)在着手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组织国内外和省内傣族文化专家和宗教界人士对下一步贝叶文化保护整理的工作内容、目标和手段方法等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例如,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持,怎样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更多地有效筹资,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资金的关注与支持等)。

(7)将贝叶经典籍的整理、登记造册和翻译工作持续地进行下去。

(8)重视人才,注重对当地懂得巴利语、老傣文的中老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同时抓紧对中青年文化继承人的语言培训、文学修养以及提高文化传习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2. 贝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

(1)把《中国贝叶经全集》(共10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作为贝叶文化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2)协调民族宗教局、文化局和旅游局等单位和部门,深入地发掘贝叶文化的内涵,充实“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品牌的形象与文化底蕴;将“贝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产品和形象升级换代的重要思路,融入到当地旅游业和绿色经济产业的建设和开发中。

(3)把贝叶文化的内涵发掘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联系起来,使它更具国际化和区域影响力。例如,在云南省加强与东盟各国文化经济产业合作的过程中,贝叶文化可以作为一项沟通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文化,与邻近国家携手打造东盟自由贸易圈内人文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最新旅游产品线路,吸引北美、欧洲、东亚等国际市场游客的目光。

(4)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应该与可以进行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5)除了贝叶经翻译人员、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注重文化——语言——经营——管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国际型高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用“人才战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贝叶经”这一傣族人民佛教信仰的古老见证,将作为传递和荷载傣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叶神舟,世世代代地把傣族人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传承下去。由贝叶经所承载的“贝叶文化”及其所体现的“神圣与世俗交融”,必将对丰富和繁荣云南佛教文化、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周  娅,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 贝叶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木本植物贝叶棕树的叶子。

② 贝叶经,是用铁笔和锅底灰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贝叶上刻写的佛经。③ 参看胡廷武《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中国贝叶经全集》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④ 据我省着名傣学专家高立士先生介绍。

⑤ 也有翻译为“苏坦达比达格”、“维乃耶比达格”和“阿皮达马比达格”的,笔者注。

⑥ 傣族把一些向佛祖、佛寺、佛塔做以敬献为主要内容的佛事活动称为“赕”,如“赕坦”,即献经书。

⑦ 参看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上一篇文章: 印度阿萨姆邦傣族文化交流之旅
 下一篇文章: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