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傣族的“摆”及民俗活动
作者:陈岩西    点击率:8801  转自:傣族网 更新时间:2013/3/20 12:27:02

 傣族的“摆”及民俗活动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

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膜拜佛祖的圣地,同时也是傣民族思想、文化、教育的传播地;是沟通联系千家万户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傣族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重大的“摆”都是在“奘”举行的。人们在这里学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傣族信众主要的“摆”如下:

(一)摆干听

 “摆干听”、“摆路尚敢”(赕袈裟),时间是楞晶(傣语1月),每年1月(大傣历、公历11月份)举行。毎到115这一天,人们要向寺院敬献纸质白象、白牛、蜡条、经书和幡条等供品,还要把预先准备好的袈裟披在佛像身上,同时也赕袈裟给比丘、沙弥,以求功德。

(二)摆过广母筛

时间是楞晶(傣语1月),每年115日(大傣历,公历11月份),寨里的男女老幼到河边搬运沙子,然后由老年妇女在佛寺院里精心堆沙塔。她们有的筛沙,有的合白胶泥,有的搬来几块土基砌成塔基,既之往塔基上抹白象胶泥,塑一座高约1米,底座周长2米的主塔,四角再塑小塔四座,然后撤上密密麻麻的细沙。接着以主塔佛龛为中点留出“十”字走道,将地面划为四块。老汉们则在一旁破竹编制“六边形”图案的祭物(傣语称“来达聊”,属原始宗教图腾元素),制作彩纸塔帽。老妇们手持事先做好的长约尺余的笋壳模、先往模子里填些潮湿的细沙,再从簸箕中取一粒马牙石类的小卵石及一二个镍币作为塔心,继之充填满沙子,然后拓在撒有细沙的地面上,男女老幼便同心协力地为主塔加冠,用篱笆将塔群围在正方形的篱墙内,并在主塔尖和四根篱墙角柱上悬挂五彩纸旗。每根篱角柱上都捆着一株芭蕉树和一根带叶的甘蔗,以象征丰收和日子和甜美。同时还绑着一个竹制括盘,供有粮果米花等。清场后,老妇们点燃主塔佛龛里的四盏香油灯,然后关门封场。篱下放置竹若干,以供香客点蜡烛烧香。一切就绪,才请长老诵经。入夜象脚鼓声雷动,人们围着沙塔翩翩起舞。三日内,全寨在佛寺合伙吃饭。每日早晚僧侣皆为沙塔颂经,约半小时。第三日下午清理沙塔,小孩子们以取得塔心钱为吉祥。

“摆过广母筛”的来历: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远古浩月当空的一个夜晚,突然降临人间巡游传道,恰好被一位在江边漫步的傣族“沙贴”(贵富之人)遇上了,于是他便手慌脚乱地回家寻找赕佛之物,然而却两手空空而来。这时佛祖并未怪罪于他,仁慈的佛祖告诉这位信徒说:“不用去找了!只要你有一颗虔诚的心就足够了,我并不在乎你的赕物是什么金银财宝或着别的什么稀罕之物,你为何不用脚下这些圣洁的沙子做成沙塔来赕呢?”听完佛祖的教诲之后,这位“沙贴”便按佛祖的旨意弯下腰做了若干座大大小小的沙塔来赕佛,佛祖非常满意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之后,这个“沙贴”把遇见佛祖的经过讲给了寨子里的人听,大家听了之后都为之而感到荣幸,于是这个故事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来。于是每逢大傣历的元月15日这一天清晨,人们便争先来到江河边堆沙塔或把沙子搬运回寨子里堆成形状个异的沙塔来赕佛,这样的赕佛方式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摆过广母筛”寓意:傣族佛教徒认为“沙”是纯洁的圣物,“过广母筛”期间佛寺周围所堆的沙塔是圣灵所在之地。沙塔形状有数百种,可大可小,也有的将沙做成佛像。有信众心目中,沙塔与佛塔有着同等的寓意,沙塔、佛寺和佛像都一样神圣。

(三)刷纯糯

时间是楞散(傣语3月),每年315(大傣历,公历115)举行润年则是大傣历415举行)系南传上座部佛教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活动之前,寨子里的青年男女相互邀约到至山中砍白柴(盐酸果树等杂木去皮后的长条枝干),把砍回的白柴扛至家中或佛寺晒干备用,大傣历315这一天,由男信徒用白柴扎成高4—7米,“亚”字型底座亭式建筑。顶层置油布条,刨花等易燃物。柴亭中悬挂鞭炮。有的亭顶还悬吊着竹木或纸质饰品。晚九时许,当明月当空时分,柴亭下已是香烟袅袅、烛光闪烁、一些老年信徒跪拜在柴亭四周,轻声诵经祷告,其后是围观的村民、僧侣、布奘和贺路簇拥着来到柴亭前,由僧侣诵《苏坦》中的《苤写》章节,诵经约半小时。诵毕,一位长老手持长竹竿点燃柴亭顶部的易燃物、顿时鞭炮炸响,火星飞扬,烈焰冲天,孩子们在火塔下争抢着从亭顶掉下来的吉祥物——各种工艺品。一小时后,柴亭化为灰烬,人们才缓缓离去。

“摆刷纯糯”来历:传说古代有个佛门弟子在山林中修行。一个寒冷的早晨,他下山化缘,由于衣着单薄,浑身冰冷颤抖,此时恰好有村民路过这里,见之不忍,纷纷去四周找来柴火给他烧火取暖,然后又去煮了粥汤,找来毛毯给他披上保暖。此事被佛祖闻知,视为善举,便规定在冬尽春来之际举行“刷纯糯”(烧白柴)仪式。从此,人们就把“刷纯糯”当作一种对佛的善举而传承下来。

 “摆刷纯糯”寓意:通过点燃白柴,以示给佛祖取暖,向佛祖乞求保佑,消灾免难,赐福于民仪式其实也是亚热带地区冬尽春来,天气变暖的标志。

(四)摆路赕

时间是楞细(傣语4月),每年4月(大傣历,公历2月份)举行“摆路赕”。“摆路赕”是傣族民众共同做功德的佛事活动,一般为3天。筹备期间,首先到佛教圣地——缅甸迎请一尊或数尊佛像,准备好各种各样的供品。做“摆”前一天抬着佛像及供品到村寨、街区进行游展,其目的是一方面告示人们某村寨做大功德了,另一方面过路人见到佛像来游展,就会捐些钱表示自己也积了一份功德,祈求佛祖保佑。做“摆”当天一大早,年轻人敲锣打鼓,老人们则诵读经文。晚上信众祷告佛祖保佑身体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能否举办“摆路赕”,由寨里的财力决定,并非每个村寨都举办这种“摆”。 

(五)摆广母

时间是楞细(傣语4月),每年415大傣历,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摆广母”。“摆广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年大傣历415日必须举行的塔“摆”;另一种是修塔时举行的塔“摆”。举行塔“摆”以塔附近村寨为主,联合其他村寨举办。准备工作进行两天,即清扫摆场、搭戏台、布置商业摊点等。大傣历415日这一天,各村寨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抬着供品前往摆场。首先是全场群众聆听佛爷诵经,听经结束后文艺活动开始,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买卖商品,热闹非凡。举行佛塔“摆”已有数百年历史,一直沿袭至今,是广大傣族信众精神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六)摆楞细

时间是楞细(傣语4月),每年4月中旬(大傣历、公历2月份)。“摆场”设在奘房院场中。这是纪念迎接果旦玛(释迦牟尼佛祖)回到故乡——勐嘎比拉洼(古印度北部加迦毗罗卫国)的日子。其活动形式与佛塔“摆”相近。在为时一周的时间里,男女青年们梳装打扮、身穿民族盛装、三五成群来到大青树下、竹林深处举行丢包、竹筒对歌、滚竹节轮等活动。

丢包和“竹筒对歌”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恋情说爱的专场游戏。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对歌用的“竹筒”是用直径8厘米、长15厘米左右,一头空着(通话和听话口),一头用适当厚的纸蒙住,在用一根细棉线从内部中心点一穿而过并连上另一个竹筒。两竹筒之间相距20多米,一边是小伙子,一边是小姑娘对着竹筒自编自唱、尽诉衷肠,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这看似简单粗糙的小小竹筒却把来自五方八寨的青年男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十分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自上世纪末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便在德宏地区烟消云散了)。此外不少村寨还雇请缅甸傣族乐团或传统傣戏团来演出;每到这时傣家人都要舂些糯米粑粑、糯米耳丝或制些非常可口的小吃,携家带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互赠食品礼物。

这里需说明的是,“摆楞细、过楞细”并非是傣人跟汉族同胞过春节,仅是恰逢同月而已。

(四)摆旱尚

时间是楞哈(傣语5月), 5(大傣历、公历3月份)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做摆旱尚(送小孩到寺院接受佛学思想)。父母要把即将入寺院修行的小孩打扮成太子模样,由亲友抬着巡游。同时,父母和其养父、养母还需准备一些供奉给寺院的纸伞、袈裟、化缘钵、腰带等用品。“摆旱尚”其实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和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仪式。

(五)赏建

“摆赏建(泼水节,也称为佛的诞生节)举行的时间是楞货(傣语6月),6月中旬(大傣历、公历4月中旬)在中国德宏、版纳傣族聚居区及东南亚凡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和地区都过这个节。缅甸掸族人、德宏傣人称摆“赏建”,版纳傣人称摆“尚罕”,缅甸缅族人称莫诃“丁键”,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人称“宋干”节。“赏建” 、“尚罕” 、“宋干” 、“丁键”其实指的就是同一个词,仅是各地翻译的译音出现了差异而已;这一词起源于古印度的梵语,指的是“变更、转移、跨越、向前迈进”的意思。由于受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这一节庆日的来龙去脉,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异彩纷呈。

德宏的说法:很早以前,有个叫混讼的魔王统治着世界,他的本事很大,能飞天入水,刀枪不入,火烧不死,水淹不死。他横行霸道,强掠民女,弄得人间是非颠倒,节令混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灾难。后来,天神派赏建(佛的使者)下凡拯救人类。他与魔王发生大战,但谁也不能战胜谁,反而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灾难。魔王的7位妻妾都是美丽善良的民女,看到他作恶多端,便集体商量除魔计策。有一天,魔王最宠爱的第七个妻子问他:“您的本领那么大,难道您就没有令您致命的弱点吗?”魔王毫无顾忌的说:“我唯一的弱点就是怕有人拔下我的头发,勒住我的脖子。”不久,魔王举办盛宴,妻妾们争相劝洒,结果把他给灌醉了。这时,第七妻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往他脖子上使劲一勒,顿时,魔王的头滚到了地上。然而他的头无论滚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大火。为了不使世界遭灾,她便将魔头抱在自己怀里。为此,7位民女便轮流抱住魔王的头,每人抱1天,再相互交接换班。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每逢交接班的时候,就是换年的日子。为了洗涤身上的血污,消灾去秽,她们便相互泼水冲洗。后来,人们为纪念“七位圣女”(勤劳、善良、质朴的傣族妇女化身),为了人间的幸福安康而降魔的壮举,便在旱季雨季交替之际而举行泼水祝福活动。

在德宏“摆赏建” 法定假日为三天(公历41214日),而农村过“摆赏建”则持续一个多星期(清明节后第六天便开始了)。

411是“采花日”和“准备日”,这天大清早,在主会场及分会场,能工巧匠们齐心协力搭建龙亭。龙亭的“龙”其实就是傣文化中受中原图腾崇拜影响的“印迹”。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上山采花的人群或乘车或步行,络绎不绝;采花时,满山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摘取最艳丽、最娇嫩的花枝;采花结束后,众人五人一伙或十人一群,围坐在阴凉处,共同享用千包饭、泼水粑粑;象脚鼓声、山歌对唱声和众人的欢呼声,不时在山间回应。唱罢、跳罢,采花的人井然有序地坐上采花车返回广场或各村社佛寺,将采来的各类鲜花(以“茉过帅”为主,一种带有清香味的花枝)插在龙亭周围,并把圣洁之水浇向龙身上,又起舞狂欢。傍晚,采花的人共进团结晚餐。晚上,龙亭旁举行电影晚会和各种文艺表演。

412是“浴佛日”,这一天,在全州各主会场及分会场人们分别举行泼水仪式,举行“浴佛”大摆。人们从佛殿中搬出一尊尊佛像,用清水或渗有香水的水灌到木龙身上,水从龙口喷出,洒在佛像身上。在仪式期间,各种民间艺术登台表演,有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和农村自编自演的舞蹈、山歌、祝福词、小品等节目,充满着喜庆的氛围。此时,随着主持人的一句“泼水活动现在开始!”,顷刻间,广场上水花四溅,人们相互泼水,互相祝福。一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职业,翩翩起舞。兴致高昂时,人群里不时迸发出“rua! rua!唔!唔!的欢呼声。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浴佛、诵经、民歌、流行歌曲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孔明灯等活动。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于是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不论泼水的人还是被泼的人,都异常兴奋。不少人从头到脚全身湿个透但仍不肯退出“战场”。一朵朵水花在人群的欢笑声中绽放,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绚丽的光芒。泼水狂欢活动从另个一侧面也彰显出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向往未来幸福的美好心愿。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城区街道到处是一片水的世界,此时此刻,人们完全沉浸在水的海洋、歌舞的海洋及锣鼓喧天的海洋里,过往行人都享受到了水的圣洁清凉和美好的祝福。晚上,广场燃放礼花、孔明灯,人们欢歌狂舞,直到深夜。

413,以傣学会牵头或以各村寨自发组织,分别到各个奘房、村寨泼水、狂欢、互动、祈福。当晚,在广场还有傣族特色的专场文艺表演、服饰展演。随着时代的发展,“摆赏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如中缅胞波狂欢、选美大赛和珠宝文化艺术节等。

“摆赏建”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狂欢,它还意示着清除一年来人们所有的邪恶、不幸和罪恶,通过互相泼洒圣水,互祝吉祥安康,来年交好运。

西双版纳的说法: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期间要放高升、礼花、龙舟赛、堆沙塔,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庆祝活动时间从清明节后第六开始,历时三至七天。

德宏、西双版纳泼水的传统礼仪及时代特征: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如“如里京婉!”“如里米哏!”;一边用鲜花、绿叶枝蘸一蘸桶里的圣水,轻轻抖洒在对方的左肩上并轻轻地拍一拍。然而,随着参与面、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这一传统宗教仪式早已突破了信仰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了众人积极参与的重大节日。到了高潮时分,人们用水桶、脸盆等盛水工具,在大街小巷、乡间小道、寺院里、校园里、广场上……你追我赶,你闪我让,你泼我,我泼你,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姑娘小伙脸上晶莹剔透的水珠象征着人间的真、善、美。

 “摆赏建”期间,不会湿身的仅有三种人:一是穿着袈裟的僧侣,二是身怀六甲的孕妇,三是老年人。除此之外,不分男女,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财富多寡,彼此之间,不论本地人还是外来的宾客,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都被这浓烈的节日气氛所熏染、所陶醉。谁被泼得越多,就越高兴,就越幸福,就越能交上好运。

泰国的说法——七位“宋干神“指的是“玛哈宋干”的七个女儿,她们负责照料父亲置于王伐神柱的头颅,由于之前他无法正确解答达玛库摩(印度神)的问题,因而被斩首。临死之前,“玛哈宋干”要求七个女儿将头颅放在热的源地,也就是王伐神柱。如果他的头颅被放在地上,就会产生火灾、干旱,连海洋的水也会因而枯竭,于是七位女儿每年就负责轮流保管父亲的头颅,不让其落到地上,人们便不断地向七位少女泼水,此传统便一直延续至今。

庆祝活动时间是公历41316日,在此期间泰国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庆祝活动,如极富特色、非常壮观的放“水灯”、“天灯”许愿活动,选美大赛、食品展、传统服装展示、花车游行以及各式各样的熖火表演等。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和歹运。“宋干节”也称泰国新年节,象征与家人、社会及宗教之间的关心、关爱及紧密结合。家人趁此齐聚一堂,对家中长辈表示敬意,年幼者请长辈在手心上洒水祈福,之后,信徒们要向寺院、路口专设的佛龛敬献鲜花等供品,相互泼洒圣水表示祝福。

缅甸掸邦地区称“摆赏建”,而缅族地区则称为“莫诃丁键”(也称缅历新年节)。关于缅甸“摆赏建的来历,说法不一。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涤旧除污,迎新接福。缅甸的佛教信徒认为,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罪的,人们相信这些罪过是可以用干净的清水来洗刷的,圣水是能够净化心灵的。于是人们便尽情地泼洒圣水,以洗除自己身上秽气。

“摆赏建”是缅甸人民的传统节日,类似我国的春节。一般从414日(公历)开始,历时34天。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色的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而年轻人则更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枪向小孩或大人喷射。人们被泼得越多越荣幸,因为水象征着圣洁、吉祥。4月的缅甸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水、花交融的世界。在缅历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破旧物品则放火焚毁,按照传统说法,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佛祖保佑其平安、健康。

老挝的说法:相传在远古时期,凶狠残暴的火魔统治大地。人们都想把他除掉,却想不出好办法。火魔有七个女儿,个个都美丽、善良、聪明、勇敢。她们非常同情和关心被火魔压迫的人们,也想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后来佛祖告诉她们,要除掉火魔,必须从他头上拔一根头发,然后用这根头发把他勒死。七姐妹商量之后,决定由七妹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她虽然最小,却是最勇敢、最利索的。一天夜里,七妹趁火魔睡熟,从他头上拔下一根长头发,勒住了火魔的脖子。这个办法真灵,火魔的头马上掉了下来。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所到之处就燃起大火。七姐妹不愿殃及百姓,就轮流抱着火魔的头,还不停的对着头泼水。就这样,许多年过去了,火魔的头干瘪了,火焰也小了,最后化为灰烬。为了纪念这大义灭亲的七姐妹,每年的41416日(公历),人们就互相泼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此传统节日。

老挝是一个佛教国家,绝大部分老挝人都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宋干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浴佛仪式。信徒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供品摆放在佛像周围,然后围着佛像坐下,之后,高僧便开始颂经、祝福,还要用银色高脚托盘或金色托盘盛放着漂着花瓣的水,用带叶的菩提树枝沾水为佛像沐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接下来是老挝特有的拴线仪式。拴线是祈福的重要仪式,重要庆典、迎接贵宾、亲人出远门都要举行这一传统仪式,在“宋干节”的庆祝活动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拴得越多,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此外就是大街小巷疯狂的泼水了。

柬埔寨的说法与老挝差不多,其庆祝活动时间是每年的41416日(公历)共三天,这期间也是柬埔寨一年一度最欢庆的的日子,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带着食物供品到寺庙中来拜佛和布施。整个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大约和中国的过年相类似,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14日当天上午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下午清洗佛像。晚辈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随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此外是到市场买些小鸟和活鱼放生,以积功德。 
    “摆赏建”的来历:据研究考证,其
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祈祷仪式,后被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宗教仪式早已演化成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的集“宗教、民俗、狂欢”为一体的喜庆节日流传开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国傣族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这样便赋予了这一节日更为神奇的韵味和色彩。尽管各地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称谓、来历、说法不一,但其寓意基本是一致的,举行的时间也相差不大,大致在公历41116日之间。“摆赏建”不仅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而且也是东南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摆赏建”同时也是旱季进入雨季的重要标志。2006520日,该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赏建”的寓意:“水”在这个传统节日中象征着纯洁、吉祥、健康和财富。“泼洒圣水”是为了达到“清理和净化”的目的,即清除所有的邪恶、不幸和罪恶,怀着美好的、纯洁的心愿面对生活,面向未来。

(六)摆毫洼

时间是楞告(傣语9月),“勒洼”(入寺修行)时间是9151215日(大傣历)。每年915日(大傣历,公历715日)是“摆毫洼”的起始日。这天清晨佛寺里的主持以鸣鼓的方式通告人们一年一度的“摆毫洼”正式开始了。“摆毫洼”是南传佛教信徒全年最重要的佛事活动。入寺前,善男信女们必须沐浴净身,身穿戒衣,带上鲜花、食品及其它供品“路赕”(对和尚布施,向佛祖敬贡)。僧侣们净寺修学,接受信徒们的施舍,同时也忙于向信徒们宣讲佛的教义、戒律或诵读经文。尚未入寺守戒的青年男女要身穿盛装、敲锣打鼓,带上供品入寺“榨嘎”(布施)。

 “毫洼”的三个月里,正逢连绵的雨季和农忙时节,也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后人就一直延续着前人的遗训和做法:在这段时间,僧侣不许无故外出闲逛青年男女不许谈情说爱,寨子里不许搭屋建房、乔迁新居,不许结婚办喜事,不许狩猎,信徒不许外出经商、串寨子,寨子里停止一切娱乐、庆典活动善男信女们要做只能是:拜佛、念经、听经、学佛法、守戒律、忏悔、禅定、祈福。每天为一“信”(礼拜日),每十三“信”为一“洼”(全年礼拜日)。直到1215(大傣历)之后才开禁。

 “摆毫洼”的来历:传说每年大傣历9月佛祖去到“勐里半”(极乐世界)为其母讲授“达拉”(经文),3个月后回来。有一次,正当佛祖正在“勐里半” 为其母讲经传道期间,有数千佛徒来到村村寨寨传教时不仅践踏庄稼,而且耽误了村民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佛祖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此后,每逢佛祖到“勐里半”讲经时,便将所有的僧侣和佛徒集中到“奘”里,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外出,只能在“奘”里学法禅修。

“摆毫洼”的目的:通过学习佛法提高觉悟、明心见性;通过参与佛事活动,受到佛的教化和熏陶,并从中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祈求佛祖保佑生前安康,死后能顺利到达“勐里半”。

(七)摆赕帕拉

时间是楞西叶(傣语11月),每年11月份(大傣历、公历10月份),是岗洼(摆毫洼与摆俄洼之间)。在举行摆岗洼时,善男信女备好供品,用新米赕,要赕经书。佛爷、和尚集中念经。众信穿上盛装,带上鲜花、蜡烛、香等,在锣鼓声中欢欢喜喜进入佛寺,赕上供品,祈求佛祖保佑人们不挨饿受灾。“摆干朵”前夕,傣族称之为“当玛”。“当玛”指的是尚未入寺守戒的青年向佛寺敬献食品和财物以求佛祖赐福消灾的一种祈祷仪式。“赕信”:关门至开门这段时间做小赕,每隔七天赕一次,每次两天。“摆赕帕拉”期间,男女老人都到佛寺“暖奘”(入寺守夜)数天。这期间还要“路爽”(祭典逝去的亲人),去世第七天的祭祀活动称之为“爽借”;去世一周年的祭祀活动称之为“仑比”。“路赕”是傣族信徒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按佛教的教义规定,有了佛寺,有了“帕拉召”(佛)就必须赕,因为只有“赕帕拉”,才会得到佛祖的保佑。

“赕帕拉”的目的: 1、赕了死后才有可能达到“勐里半”,不赕死后要遭受痛苦。2、为下一代而赕,赕后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活得更幸福。3、不赕的人是“生人”(未开化的人)。4、多赕,多福,行善积德,终得善果。

(八)摆俄洼

时间是楞西双(傣语12月),每年12(大傣历、公历10月份)此时正是秋收季节,人们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勒洼”期间所有的的禁忌全都解除了,青年男女和小孩子们也重新活跃起来,恢复了他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在庆丰收的同时傣家人还要举行为期三天的“摆俄洼”;男女老少身穿盛装,敲锣打鼓,手里捧着鲜花、食物等供品入佛寺敬献;青壮年抬着纸质彩象、彩马、布幡、纸幡、宝伞、钱树等游村过巷。大“摆”结束时,还要在佛寺院场 “布少唤”(竖幡柱),并洒上圣水,以表完满结束。随后进行“干朵轮”(大傣历1216日开始,持续78天时间),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友好村寨进行互动祈福,聚餐,交流感情。

(九)摆帕嘎

除了“勒洼”(入寺修行),即915日至1215日(大傣历)这段时间之外,都可举办“摆帕嘎”。“帕嘎”——古印度巴利语,是“帕拉达嘎”一词的简称,傣语外借词,意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勐里半”是傣族善男信女一生向往的“净土乐园”。南传佛教信徒只有获得了“佛徒名号”,去世之后才能可能进入“勐里半”,因此,获取“佛徒名号”是傣族信徒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佛徒名号”是通过特殊的宗教仪式——做“摆”来实现的 。信徒的“名号”是由高僧、主持取给的,如:“干恩、干相、莫相、雷奘、提罕、庄相……”。“坦”是初级名号,如“坦莫相、坦相软……”;“帕嘎” 是高级名号,如“帕嘎曼相、帕嘎曼罕……”。为了取得此名份,他们用多年的积蓄来做“摆”。每做一次“摆”,就升一级,每做一次“摆”,就意味着更进一步靠近“勐里半”。除了做“摆”以外,听经、念佛、干朵(忏悔)、布施、行善是傣族信徒日常的修行方式,其目的是为将来去世后能够到达“勐里半”创造条件。

傣族的“摆”,其活动程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等都呈现出浓厚的佛教色彩,说明了佛教文化在傣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交融积淀和深厚影响,从而形成了傣民族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圈。礼佛、诵经、禅修等各种形式的修行早已成为傣族信徒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功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熏习“戒、定、慧”;人与人之间在孕育和传承着仁爱、互助、分享、礼让的美德。

 

单位:中共德宏州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姓名:陈岩西

 

本文责编:龙罕


 上一篇文章: 感受花腰傣传统节日———“鸟头节”
 下一篇文章: 兰城泼水节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