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
作者:陈岩西x    点击率:18737  转自:傣族网 更新时间:2012/8/29 9:35:55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
  
    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傣语文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消亡的危机?如何来挽救濒危的傣语文?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傣语文的消亡,意味着傣族文化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从而最终导致傣族文化的消失。这种后果,对世界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主要是对德宏地区傣语文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为傣语文的挽救复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傣族概况
    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傣族为1261311人,占总人口的0.09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8位。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德宏和版纳两个自治州傣族人口相对集中)。傣族通常聚居在江河流域、坝区和亚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的后裔;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它与缅甸第三大民族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霍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接近。
    二、傣语文简介
    傣族语言(口语)由来已久,傣文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源于古印度字母系统的一种拼音文字。德宏傣文创制的时间较早,创制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傣族学者认为德宏傣文大约是在公元14世纪(元朝时期创制,明初开始传播开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国家间朝贡、贸易往来,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明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明朝中央政府在都城南京,设立了专门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的机构——四夷馆(集翻译、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以德宏瑞丽为中心的傣族思可法政权)﹑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共十馆。清代继续明朝传统,改“四夷馆”为“四译馆”。“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官方设立的最早的外文翻译局、涉外情报信息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三合一”机构。“四夷馆”的设立,说明德宏傣文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成为傣族思可法政权对外交流的官方文字。
    傣族的佛经、历史、文学、医药、历法、戏剧等均用傣文记载、传播、发展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让人惊叹。据调查,用傣文写成的南传上座部经、律、论“三藏经”总共就有15大部、84000偈,“阿銮”叙事长诗550部……正是这些浩瀚的傣族文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傣民族,也充分显示出傣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源:古语词、自造词、外借词、半傣半汉合成词、半傣半缅合成词;外借词最早和最多的是直接借用古印度巴利语、梵语词汇(有10700个,占38%),其次是缅语(有5600个,占20%),汉语(有7000个,占25%),此外还有一些英语等外借词(占5%)如“英国”、“苏打”、“日本”等,这些英语借词是先传入缅语,再从缅语传入傣语的。
德宏傣文属于表音文字,它有古傣文与新傣文之分,古傣文有19个声母、45个韵母,无声调符号。1965年3月,改进的傣文(新傣文)有30个字母、19个声母、84个韵母,6个声调、5个调符(第一调不标调符)。傣语文学习资料主要有《汉傣词典》(孟尊贤著)、《傣汉词典》(孟尊贤著)、《傣文化研究》(龚锦文著)、《德宏傣语文概要》(龚锦文著)、《德宏傣语文基础教程》(赖卫民著)、《傣汉成语词典》(孟尊贤著)、《傣族谚语》(方吉龙、张正宏收集整理)、《傣族祝福语》、《岳小保基础傣语视屏教学》等,其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研究所孟尊贤教授(傣族)编著的《傣汉词典》、《汉傣词典》和《傣汉成语词典》三部词典是德宏傣文的傣汉对译词典。《傣汉词典》收录了傣语单纯词、复合词、派生词、词组、俗语、成语及简式谚语等28000多条。《傣汉词典》和《汉傣词典》 这两部词典在德宏傣文历史上是第一部,它填补了傣汉两种文字对译的空白,对于傣族群众学习汉语,汉族群众学习傣语,以及翻译工作者从事傣汉语对译和语言研究提供了必备的工具书。
    三、傣语文现状
    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
    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含傣语),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过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而且悄无声息。中国现有129种语言,除汉、藏、蒙、维、哈、朝鲜等语之外,其它123种语言的活力都很低,均处于萎缩退化状态。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第二,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每两星期就将会有一种人类的语言遭灭亡,变成绝迹语言。依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由于不少傣族同胞,尤其是城区、外出求学、外出打工青年(约占30%)正在放弃自己的母语,而大量使用汉语或汉傣混杂的“新语言”,致使傣语萎缩和退化的速度十分的惊人!50年代以前德宏地区通用语言是傣语,会说汉语的人非常少,然而如今却正好相反,会说汉语的人非常多,而能流利说傣语的人却非常少,识傣文者更是凤毛麟角。
    傣语文危机表现如下:
    1、傣语文使用人数正在下降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汉族涌入德宏地区,据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总人口为1211440人,汉族人口为629147人,占总人口的51.9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82293人,占总人口的48.07%;德宏傣族人口为34984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8.88%,能流利地用傣语交流的大约占65%;30%的族群成员正在放弃傣语;而真正能熟练应用傣文的大约仅占5%(单词、词组储备和掌握量达到25000多个)。他们中有的只会听不会说;有的只会说不会写;有的既不会听、说傣语,更不识傣文;会听的多于会说的,会说的多于会写,而会创作,会抄写经书并能流畅诵读佛经者,则更是廖廖无几;傣语傣文传承面临断代的威胁:缺少学习、应用傣语的场所、条件或脱离了语言环境,从而导致使用傣语傣文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2、傣语文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小
    傣语的使用空间正在缩小,如红白喜事、社交场合、大小会议、各类集会、各类活动、商业服务、领导讲话、群众发言、有关材料宣传,几乎都被汉语汉文所取代。边检站、口岸码头、车站、机场、会堂、影剧院、体育运动中心、广场、银行、邮局、公交车及站牌、宣传栏、宾馆、酒店、饭店、公厕、商场、招牌、布标、灯箱、户外广告、路牌、门牌、地名牌(碑柱)、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公章、有关公文、公告、标语、宣传册、产品使用说明等很难见到“傣文”的影子。在农村,由于很多人都不识傣文,因此,红白喜事发贴或讣告大多已经改用汉文;“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特有的一张“名片”;在取名方面,仅瑞丽傣族取“傣名”,芒市、陇川傣族村寨大都取“汉姓傣名”,城区傣族几乎都取“汉名”;盈江、梁河两县的傣族给刚出生的小孩取名都用“汉名”,不但取“汉名”而且 还按汉族的老传统“排字派论辈份”;家中客厅贡奉的不是佛祖,而是“天地国亲师位牌”,“贴对联”、 “拜观音”、过“春节”、“中秋”、“端午”、“元旦”、“清明”等汉节;傣族社会中传统元素越来越少、越来越淡。
    地名是历史长河的“脚印”,地名是自然环境变迁的“佐证”,地名是民族文化的“遗产”。过去德宏大大小小的坝子就一直沿用傣语称谓。如“芒市坝”称“勐焕”;“瑞丽坝”称“勐卯”;“陇川坝”称“勐宛”;“盈江坝”称“勐腊”;“梁河坝”称“勐底”。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情况。这些称谓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历史色彩和民族文化色彩。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之后,沿用民国时期的地名,“勐焕”先后被改称“潞西县”、“ 潞西市”、现称“芒市”; “勐卯”改称“瑞丽县”、“瑞丽市”, “勐腊” 改称“盈江县”,“勐婉”改称“陇川县”, “勐底”改称“梁河县”。傣族是德宏自治州的主体少数民族,为什么不继续沿用傣语称谓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大量新词汇、新术语不断出现,但是傣语中新词、术语编译不规范,很多新词、术语没有标准的民文范式;新闻媒体、文化媒体充斥着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地方广播、电视播出的节目中傣语的内容少、时间短。傣文类书籍存在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傣文类书籍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信息量,都十分稀少。
    总之,一句话——汉文化氛围过浓,而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越来越淡!
    3、傣语文纯正度正在下降
    现在的傣语傣文,由于受人口基数、主流语言、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政治因素、生存条件的限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条件和能力,也只能借用外来词汇,当今大多是借“汉”;借“汉”多了,傣族语言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活力。

    假如一句傣话里面参杂了30%以上的汉语成份,那它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的“傣语”了。通常听到不少人在讲一口汉傣混杂的“新傣语”,其根本原因是傣语词汇量及蓄意的限制(收录词典的汉语单词、词组有65000多个,而收录词典的傣语单词、词组仅有28000多个),传统傣语文大多涉及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而对于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涉及各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些专用词汇,如互联网、电脑、QQ、博客、空间、癌症、心理学、逻辑思维、禽流感、小康、航天、手机、火箭、电视、电话、等新词,傣语不易表达,因而不得不用汉文或英文等外借词。
    4、使用态度的影响
    使用态度对一种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往往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若一个民族的自觉意识、民族意识、自主意识强烈,那么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容易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反之,则容易消亡。在历史上,有的民族由于在学习主流语言的同时,没有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最后导致本民族语言濒临绝境的例子很多。例如,曾经统治中国长达295年的满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国现有满族人口达1000多万,但真正能说满语、懂满文的人如今只剩下不足100人了。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虽然满文还会继续存在,但它已经没有了代际的传承。没了代际的传承,它就将成了一个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空壳”符号。过度吸纳外族语言,逐步放弃本族语言是最终导致满语即将消亡的真正原因。傣民族对傣语文的态度如何,是决定傣语文保护、使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母语意识的不同倾向
    边境沿线傣族村寨和内陆傣族聚居区的傣族群众对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感情,母语意识较强,语言观念相对比较稳固。他们认为作为傣族不使用傣语就是忘本,因此积极提倡讲傣语,日常生产生活也离不开傣语。在瑞丽和陇川两县市傣族民间自发组织了——“探麻扎戛团”( 佛教协会下的民间组织,由僧侣及志愿者组成),该“使命团”成员,经常自发深入到傣族村寨巡回讲授佛经、傣族历史、文化、礼仪和普及傣文,深受当地傣族群众的欢迎和接纳。

    这两个县市的傣族群众傣语文普及率和巩固率就全州来说是最高的,傣文识字率达到了30%(能读写简单便条、短文)。

    然而,在汉傣杂居区和城市里(城中村),能流利地讲一口标准傣语,能看懂傣文报刊的人十分稀少,尤其是傣二代、傣三代甚至为零。傣族中还有一部分人对是否说傣语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和一些本民族干部,甚至把说傣话、用傣文当作落后来看待,这对傣语的使用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6、傣语文普及率和巩固率低
    目前,德宏地区真正能熟练应用傣文的大约仅占全州傣族总人口的5%,仅民语专业毕业生、寺院里的僧人、诵读佛经者、宗教头领、文艺创作者、少部分群众识傣文。小孩因日常功课负担过重不愿学,家长多数无能力教;傣文普及大多靠傣协会、佛协会、民间群众自发传授;学校不普及,日常不用或用得十分少,农村少数学前班和小学班级教授一点基础傣语文,因而普及率和巩固率十分的低,这非常不利于傣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此外,不少城乡信教群众由于傣语傣文基础薄弱,大多没有专门受过傣语文教育,单词、词组储备和掌握量过低,进寺院听不懂佛爷讲经传道,尤其是那些生僻的来自古印度的巴利语词句对他们来说更是如同听天书一般。这对南传佛教的传播,以及用佛教教义规范傣族信徒带来了许多不便。若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傣族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将面临窒息的困境。
    7、傣文报刊出版物逐年下滑
    自1953年德宏自治州成立以来,傣文报刊出版发行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的发行量,历史最高记录为1万份,2012年全州发行量仅710份,全州15岁至64岁的傣人大约有25万人,平均每1000人才拥有3份傣文报;《勇罕》杂志自创刊以来其发行量一直在1000份上下徘徊,2012年发行量虽然达到了4期/年×1500份=6000份,但实际订阅量不足200份;其它傣文刊物出版发行量也在逐年下滑。
    (1)傣文报刊读者在逐年减少。目前国内人们普遍通用汉语和汉文。上过学的傣族群众大部分人都常用汉文,既会汉文又懂傣文的读者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因此,汉文读者远远多于傣文读者。这样,就制约了傣文报刊的发行量。
    (2)傣文报刊的质量不高。就目前的傣文报刊而言,存在着周期长、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等问题。论周期,《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每周才出2期,《勇罕》杂志由于稿源、编辑人员不足等原因,属于季刊,一年才出四期,周期较长。傣文报的内容大多是由汉文版翻译转载过来的新闻和文艺副刊,傣文记者亲自到一线采访编辑的稿件非常稀少;《勇罕》所载的大部分是傣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等。在现今仅有的这两种傣文报纸和刊物中,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艺术性较强的文章十分罕见。
    8、傣语文前景预测
    傣语文的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所致,它的产生、继承、传播能力都非常的弱;由于受历史背景、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导致泰、傣(德宏、版纳)、掸、阿霍姆等同源民族各自为阵,未能“凝成一体”,语言文字至今无法统一,也许将来也无法统一,所以,其生命力非常脆弱,容易散,容易失,更容易被丢。一棵树如果没能再长出新的枝叶,在不断被风吹雨打、烈日曝晒之后,这棵树的生命力还能维持多久呢?语言也是这样,若一种语言在深度和广度上无法拓展,没有创新、衍生、传承、普及的能力,接下来的就只能是消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及特定语言环境的存续,而不在于传播方式。在一个特定语言环境和国度里,小的语种也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一个非特定语言环境或混杂的语言环境里,曾经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十分脆弱。若再不引起全体族人的高度重视,几乎不难想,傣语也许在本世纪内就会成为一种绝迹语言!由于民族心理素质的崩溃,信缘文化的萎缩、流失,傣民族也将在本世纪内名存实亡!
    四、原因分析
   (一)认识问题
   傣族的道德伦理,傣族的历史、民俗、现状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进入大众化的教科书;自治地方的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系。如今,教育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自治地方主体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体系并不健全。
   有人说,“ 傣语文的辐射半径太小,应用范围太窄,学习傣语文不如学习汉语文,学习傣语文有什么用,学习傣语文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汉语文与傣语文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傣语才是我们傣族自己真正的母语!”母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拿自己的母语跟汉语相提并论是十分荒谬的!
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都是同等重要的。世界因为丰富、多元而精彩和美丽,反之是可悲的!例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的朵朵花儿——各具特色、争奇斗艳,谁说不美?倘若某一天,大花园里仅剩下唯一株花卉时,世界不就成了一片繁华的沙漠了吗?况且学习和使用傣、汉两种语言并不冲突,谁说学了这种语言就忘了另一种语言?正相反,懂的语言越多,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越活跃;会应用多种语言,对思维空间的扩展、表达能力、思辩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比较、对语言的敏感性、语言的感悟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好处。学习傣语文和汉语文,就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就能了解到不同语言文字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规律,语言思维的差异等等。学会了傣语文,对学习泰国语、老挝语、缅甸语、掸语等都有帮助,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假如我们的同胞们对“傣族”这一称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身份证》、《户口本》上“民族”一档写着“傣族”两个字,除此之外,其民族特性、特征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时,那他(她)还算真正意义的傣族吗?或者将来只能在历史教课书中才能找到“傣族”两字的时候,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啊!
时下是市场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因而文化教育日显重要。然而,无论是生活在县城里的傣人,还是生活在农村的傣人,天性乐观,自我满足心理较重,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抗争意识。由于受南传上座部佛教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90%的傣族信徒将人生希望寄托到“将来、来世”,而对“现世、今生”缺乏理性思考和实际作为,因此,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远不到位。大都对子女教育 “投入少、要求少、标准低”,而对佛事活动投入“过多、过频、过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傣族社会对文化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
   当前,傣族社会中“读书学习、好学上进”的风气正在弱化。目前,35岁以上傣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双语(汉语、傣语)文盲、半文盲大约占全州傣族人口的43%。傣族群众,特别是农村傣族青年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面前变得不知所措,难以应对,一部分傣族青年思想空虚、丧失信仰、忘记传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豪饮无度、沉缅赌局、金钱至上、个人至上……这种现象如不能尽快扭转,它将对整个傣族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恶劣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如何挽救这些“迷途的羔羊”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傣语文自身的弱势
    几乎所有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都是一种“弱势语言”,仅从它的称谓——“少数民族语言”就知它只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既然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那它就是非主流语言,那它必然处于劣势地位。从人口数量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而傣族仅总人口的0.094%;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5.46%,目前,这些数字仍在下降。当前,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农村搬进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张、盲目扩张致使不少村寨正被融入其中,此外,迁徙、人员流动、主体文化媒体传播等原因,使其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包围和同化的情形之下。在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度里,在以汉语为主流语言的社会里,少数民族的母语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正在淡化。
    通常傣语文易表达的,主要是傣族的传统日常生活内容,而政策理论、专业术语、科技用语、抽象概念等,傣语难以表达(受制因素较多)。即使造出了新词也很难得到本族民众的认可和普及开来,因此,离开傣族传统生活圈,傣语文的承载和表达功能无形中会受到限制。随着傣族传统生活的改变,许多新概念、新术语、新词汇等不断引入傣族生活之中,傣语文表达功能消弱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三)傣语文专业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在自治州内,能够为熟练掌握傣语文者提供就业岗位的十分稀少(仅地方报社、电台、电视台、影视译制中心、出版社、《勇罕》杂志社、傣剧团等有少量岗位),这一现实问题制约着傣语文的推广和普及,从而难于激发傣族民众学习母语的热情。
    (四)长期汉化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媒体都在强力推广、应用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虽然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逐步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便于交流,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少数民族语言应用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根据中央精神,各自治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贯彻意见,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地方出台的贯彻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一些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法律保障,例如语言的平等性、话语权受到制约,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前景十分堪忧。汉语是中国的主流语言,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外还得学习汉语,从小在学校里接受汉语教育,而脱离了母语环境,其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而正在发生“变异”。民族意识一代一代淡化,民族传统一代一代弱化,虽然各地各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程度不同,但少数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已成为了一个趋势。
    (五)母语意识淡化
    一些父母认为掌握傣语不利于进校读书,不利于升学就业,不利于外出交际等,平时不教孩子学习傣语,自己在家里与孩子交流也不使用傣语,父母对子女在家里或遇到同胞时是否必须讲本民族语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少傣族干部,由于长期接受学校教育,长期处于汉语环境之中,汉语思维过重,觉得讲傣语难于准确表达思想,或担心说傣语会让其他民族听不懂,带来不便或引起误会,因而不愿在公共场所说傣语。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傣人的“母语意识”,从而在一部分傣人中形成对傣语可讲可不讲,傣文可用可不用的想法,自然不会重视傣语文的学习和应用。总之,95%以上的傣族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5%的傣族觉悟者与95%的普通民众,在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在族群中,茶余饭后所听到的大多是一些无奈的唉叹声!
    (六)傣语交际范围变窄
    改革开放以前,傣族群众人居相对固定,人员流动不大,来自外界的思想、观念、信息、文化冲击小,傣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受外界影响不大,傣语是傣族的第一交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人员的流动,汉语的迅猛普及,使得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例如到售票处,用傣语买不到票;用傣语打110.119.120.114,工作人员听不懂傣语;到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部,办事员听不懂傣语;到医院就医,医生听不懂病人用傣语述说病情;到法院打官司,法官听不懂当事人用傣语申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此外,不少人外出学习、打工、参军等等原因,致使不少傣族群众脱离了傣语交际环境,而不得不融入汉语交际环境。
    (七)思想观念的转变
    为了生计,向往都市生活,“多挣点钱,过上好日子”,是多数农村青年的美好心愿和现实需求。不少农村傣族青年男女来到大城市里学习、打工、谋生;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耳濡目染汉文化及新奇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卡拉OK取代了傣族民歌,迪斯科取代了嘎秧舞,时尚装束取代了民族传统服饰、时髦发型取代了传统民族发式、、、不少现仍在城里打工和已到故乡的傣族青年,淡忘甚至彻底放弃了傣家人的传统礼仪、禁忌,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傣语;民族感情淡化,宗教信仰淡化,有的甚至放弃傣族民众遵从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改信其它宗教,变成了似傣非傣的局外人,游离于汉与傣之间,交际语言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要么使用汉语,要么使用汉傣混杂的“新语言”。
    (八)政治体制因素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对难于调合的矛盾。国家要发展、要统一、要稳定、要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是不能变的,这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尤其是内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与传承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所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延缓其消亡的时间和速度,总的方向和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但是,文化无国界,语言无国界,宗教无国界。跨国界民族与内地少数民族的状况有所不同,跨国界民族由于彼此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和血缘关系,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单词发音大都相同或相近,如傣、泰语相通率大约是80%,傣、掸语相通率大约是95%,因此,政治因素并不能阻断同源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宗教的传播和语言的交流。
    (九)心理因素
    傣族心理有时也存在矛盾的方面,既有包容、接纳、开放一面,同时,也存在自卑、不适、保守、自私的方面。傣族族群中一些人在与其它民族交往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一些弱点,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经受不起异族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冲击与磕碰,不少傣族同胞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缺乏自信。
    (十)民族认同感缺失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傣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汉文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傣族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非观念、语言习惯、价值观、价值标准、审美观、伦理道德意识等等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这边学一点,那边丢一点,结果就把本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东西都扔得差不多了!有为数不少的傣族民众对本民族的“原汁文化”逐渐丧失了信心,民族认同感严重缺失,而倾向于汉文化,致使具有本民族代表性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戏剧、民族器乐、民族礼仪、民族习俗、生态文化、民族历法、民族医药自然流失和废弃。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有的已经失传。傣民族传统文化自然流失的现象日趋凸显,异化的倾向正在加速。如何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强化傣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急需深思的问题。没有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何说起?没有民族认同感,哪儿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傣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能有希望吗?当前,傣族的历史、语言、文学、影视、音乐、舞蹈、宗教、工艺、书画、摄影、时装、医药、翻译......这些方面的挖掘很不到位,这些工作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工作需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傣族同胞们集思广益,积极行动起来!
    (十一)代际传递出现断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认同观念的转变,傣族与外族通婚,尤其是与汉族通婚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傣民族异化程度加重、汉化的速度加快。在德宏城乡,“爹汉妈傣”或“爹傣妈汉”现象随处可见,“汉傣家庭组合”十分普遍,仅从不少傣族群众的“姓氏名字”中,便可追寻到汉族血脉渊源的线索和印迹;与异族通婚增加了傣族的人口数量,傣族人口质量也有所提高;与异族通婚对于整合、优化傣民族个体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无度吸收异族成分的后果是导致傣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环境、交际语言取向等等发生了变化,汉语取代了傣语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际语言,尤其是傣二代、傣三代身上尤为明显;不少做父母的不用母语、民族精髓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导,其结果导致自己的母语——傣语,傣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过早出现断层,在城区傣族居民、机关干部子女中尤为突出。本民族中的高层官员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淡化,对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不够;远离族群、脱离语言环境、同化、异化、官方教育体制、城市化、使用者放弃、不同语言的混杂等等因素也是导致傣语文萎缩和退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在德宏地区专门从事:傣语言文字研究,傣族历史、文献、佛经研究和传授,文学、音乐、影视、舞蹈、戏剧、工艺、书画创作,傣医药研究与应用,傣文翻译,广播、电视播音及编辑等专业人才已经严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科技、宗教、历史、心理、行为、教育、商业、外贸、医学、工程、影视、体育、艺术、社科、理论等领域都很难见到傣族精英的影子,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十二)缺乏强有力的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
    德宏原曾设有少数民族语言专门工作机构——德宏州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工作委员会。2010年11月,州政府决定撤销“州民语委”并“州民宗局”,将原来的傣语、景颇、载瓦三科室撤销,统设“民语科”,这样做最终将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明显削弱。
    五、应对措施
    (一)充分认识加强傣语文工作的重要意义
    傣语言文字是德宏自治州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是自治民族行使自治权利的重要工具。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发展傣语文,切实做好傣语文工作,不断提高傣语文工作水平,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平等自治权利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傣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全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努力营造“好读书、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傣族群众大多数聚居在农村,因此,转变广大农村傣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更不可能有读书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傣学会、村委会、社干部和青年、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农村傣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关于读书和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傣族群众的求知意识;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将“书籍”放到至高的地位来看待,我们的全体傣族同胞理应“好读书、读好书、会用书、用好书”!傣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要率先垂范搞好宣传,并规劝自己的亲戚朋友远离毒品和赌场,倡导他们亲近图书馆、书店、文体活动室等健康场所。各种媒体,特别是傣语傣文媒体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积极营造“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使“读书学习为荣、不读书不学习为耻”成为广大傣族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良好风尚。
    傣族的“奘房”(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膜拜佛主的圣地,同时也是傣族思想、文化、教育的传播地;是傣族村寨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沟通联系千家万户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傣族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日常宗教庆典、节庆法事都是在“奘房”举行的。“奘房”在傣族人民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凝心聚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应充分发挥好宗教文化阵地的作用,使其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
    总之认识问题不解决,傣文推广便是空谈!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还有待同胞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认真加以探讨。
    (三)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民语文的条款规定
    州委、州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语文传承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民语文保护与传承工作在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化传承、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的工作力度;边检站、口岸码头、车站、机场、宾馆、酒店、饭店、公厕、商场、招牌、布标、灯箱、户外广告、路牌、门牌、地名牌(碑柱)、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公章、有关民族事务的公文、公告、标语、宣传册等必须有傣文。要在傣族全民中进行傣文扫盲普及教育。德宏师专和德宏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州仅有的两所高校,理应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德宏师专应成为傣语文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阵地,建议在德宏师专开设“傣族语言文学系”。力争将傣语文测试分数作为升学、参军、考公务员、事业人员总考分的组成部分。大力培养傣族各类专业人才,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能熟练应用傣汉语言或两种以上语言文字(含外语)、德才兼备、专业技术过硬的傣族优秀人才,组织人事部门理应列为重点培养和提拔对象。
    建议州委、州政府尽快研究出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并将民语推广普及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建议设立州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杰出贡献奖”和 “傣语言文字奖”,对傣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奖励;推行“傣语文水平考试”,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展开测试,并由州民宗局和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四)为了傣语文的保护与传承,建议将每年的1月1日(小傣历)定为“傣语日”。全体傣族同胞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母语,要认真学习傣语文,了解傣文化。
    (五)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
    建议民宗部门研究制定《德宏州傣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汉傣两种文字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傣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建设,保证傣语文工作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傣语文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州人事部门研究制定《傣语文播音、翻译人员岗位津贴发放办法》。在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等媒体中设立“民语特岗津补贴”,并进行民语特岗定级(技术职称评定)。
    (六)加强标准化傣语文编审工作
    建议民宗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委员会(成员由傣族历史、傣语文、泰语、掸语、缅语、宗教、民俗、出版、艺术等专家组成),重新修订《傣汉词典》和《汉傣词典》,编制《傣泰掸词典》,对傣文传统词语、词条、外借词加以确认、补充、剔除和更正。认真做好傣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成立“傣语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统一新词术语,做好傣文信息化工作。认真研究和规范新词、术语的民文表述方式,并尽快普及。进一步规范傣族语言文字,新词汇的研制必须严格按照傣民族的语音特点和构词法;傣语词汇除保留传统词外,可多吸纳泰语、掸语词汇等,不断拓展词源。
    (七)开展调查研究
    民宗部门应尽快组织人员摸底调查傣族群体中使用傣语、傣文的相关情况和数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傣语、傣文普及工作;认真履行职能,不断挖掘傣族语言文字资源,为自治州桥头堡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八)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外宣工作
    进一步提高傣文报刊、出版编辑人员的敬业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对编译队伍的经常性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编辑和翻译能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和乘载功能,不断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傣语媒体应强化“五性”,即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艺术性、实用性;强化“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新闻媒体要突破狭隘的“本地事本地人听、本地事本地人看的本土观念”,要站在桥头堡(纽带与桥梁)前沿的“视点”,不断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报刊版面要进一步活跃,吸引读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典型的案例教育人;将古今中外,特别是国外同源民族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傣文,并将傣族的历史文化及优秀作品翻译成外文进行广泛宣传,若条件允许可考虑出一本既有傣文又有外文(英、泰、掸文)的外宣杂志,以提升傣民族的国际社会认知度;鼓励每一位识傣文的读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订阅、订购“我们自己的报刊和书籍”。只有这样,傣文报刊、书籍才会拥有更多的读者,发行量才会增加,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九)提高傣语文的普及率和巩固率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比如,网络、电脑、手机等媒体系统软件要有傣文版。这些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应成为我们的同胞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现实情况而言,依靠寺院、学校和行政手段来推广傣语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州委、州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应拨出专款,开发出傣文网络应用系统,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认为待傣文网络软件系统开发成功之后,傣文推广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网络来普及;此外通过建立“傣文交流群”及各种兴趣群,来吸引同胞,实现凝心聚力。傣协会、佛协会、互助会、诵经团、傣族网站、傣族吧、QQ群可以民间社团的名义通过对外联络,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组办“东南亚、南亚同源民族国际论坛”、“佛经答辩”、“傣语论坛”、“ 傣语专题研讨”、“诵经会”、“赴斯里兰、印、泰、缅佛教圣地朝拜”、“边民联谊”、“同源民族社团联谊”、“寻亲观光”等活动,以激发广大傣族同胞对傣文化、同源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同源民族和民间社团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人员往来。
    (十)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
    为了傣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笔者建议应尽快成立“德宏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传播工作机构”, 成立“德宏州傣族语言研究室”,为便于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德宏州傣族语言研究室”可设在德宏师专;将普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议在州直、县市直、乡镇、村委会分别设立傣语文推广培训学校(可挂靠)。
    要推广好傣语傣文,首先需要做的是提高认识和强化“民族认同感”,想办法让同胞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除了要充分发挥语言研究、传播机构和媒体的作用外,还应提升和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傣协会(傣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促进会)的作用,将其设为政府的职能群团机构(州、县市、乡镇三级分别设立分支机构),内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如历史研究、同源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传播,宗教及民族节日、传统礼仪、社交语言普及、对外联络等专门委员会。明确职能,设定岗位、编制,活动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此外,傣族的道德伦理、历史、民俗、现状等相关内容应写入大众化的教科书;自治地方的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十一)加强与周边同源民族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德宏地处祖国的大西南,与缅甸接壤,与印度、孟加拉、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毗邻,德宏的世居少数民族与境外的跨界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和血缘关系,传统文化习俗相同和相近,德宏处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加快桥头堡和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区的互利合作,培养和储备对外贸易、对外联系、对外交流所需的外语专业人才就显得日趋迫切和重要,因此,建议州委州政府应尽快将培养和储备东南亚、南亚语言人才纳入《德宏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和师资,在德宏师专开设东南亚、南亚语相关专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牢牢把握“主动权”,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德宏的发展,德宏的腾飞培养和储备必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傣族同胞除了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傣语外,还须利用好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决条件和区位优势,学好汉语、泰语、掸语、阿萨姆语、印地语等语言文字;定期选派优秀傣族青年、学生、僧侣到东南亚、南亚国家学习交流、劳务输出和输入,实现文化、宗教、语言互学、互通,不断提高傣民族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十二)改革双语双文教学,提高傣族聚居区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在乡村傣族聚居区推行双语教学是普及双语基础的有效途径。双语学习,使得傣族学生和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通过对母语的学习确认自己的族群身份;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加强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来思考自己的处境。但是全国新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原来的双语双文教学在课程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吻合之处。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双语双文课程进行改革。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双语双文课程的定位、学制、教材,努力提高双语双文教学水平,使双语双文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的政治、发展服务。在民族小学教师中推广双语双文,每一位傣族教师既要掌握好傣语傣文,又要提升汉语汉文水平,加强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克服双语教学和双语使用当中产生的暂时性“语言转换不适症”,着力提升傣族学生母语的普及率和巩固率。傣族聚居区还要扎扎实实推行傣汉“双语双学”成人教育,已停办双语教学的学校必须尽快恢复。傣语傣文学习可采取“家庭成员互教”、“亲友互学”、“一对一,一传十,十传百”等方式传播开来。
    (十三)国外成功经验
    在国外,通过热心人士的倡导、政府的语言政策等各种手段实现某种濒危语言或死语的复兴,例子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希伯来语从死语恢复成为以色列人的日常用语。
    犹太民族面对已经消亡的希伯来语,将使用希伯来语作为实现犹太文化复兴的重要途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十四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他们从家庭开始,通过教学、宣传等手段,促进了古老的希伯来语的复活,使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的国语,也是全世界唯一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语言。
    希伯来语曾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古希伯来语写成。当犹太民族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当地的语言,使希伯来语同当地语言混合使用,如西亚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基本上都说阿拉伯语;中、东欧的犹太人把希伯来语与德语相混合,形成了意第绪语;西南欧和拉美的犹太人讲古希伯来语与西班牙语混合而成的拉迪诺语。自中世纪以后,希伯来语逐渐成为犹太教拉比们在举行宗教活动和祈祷时使用的书面语言,及学者们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进行诗歌创作及篆刻碑铭的文字,作为日常口语的希伯来语已经死亡了,然他们却通过不懈努力其死灰复燃,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今以色列的国语。
    他们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1、语言复兴功臣—本?耶胡达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让希伯来语死灰复燃,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今以色列的国语;
    2、身体力行,宣传使用希伯来语;
    3、建立了“希伯来语言协会”;
    4、在收集和创造了数千个新词汇的基础上,本?耶胡达编出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
    5、以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为教学试验对象,孩子刚出生时,就对其讲希伯来语,要求家庭成员学习和使用希伯来语;
    6、以家庭成员为教学推广试验获得成功后,在社会上逐步展开;
    7、把希伯来语从一种复杂生硬费解的老式语言转化成一种简单、逻辑性强的现代语言;
    8、简明、实用的特点,使成千上万的移民容易学习和掌握;
    9、开办“乌尔潘语言学校”。就世界人均语言学校数量而言,以色列当数世界第一。几乎所有城镇、乡村以及边境安置居住区,甚至部队里,到处都有语言学校——“乌尔潘”(速成语言学习班);
    10、“乌尔潘”很少是全日制的,或上午、或下午、或晚上开课。犹太新移民通过在“乌尔潘”的强化语言训练,在6个月里,可掌握日常生活用语和基本的阅读能力;
    11、重建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发明新词汇和使古老的希伯来文字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12、在以色列,由于受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往往在正式、公开的场合讲希伯来语。年轻人的希伯来语往往比老一辈说得标准,在家庭里往往会出现孩子教父母讲希伯来语的现象;
    13、希伯来语的复活,不仅是使之成为以色列的国语,应该说它已成为犹太复国主义核心的组成部分。希伯来语的复兴不仅创造了语言学上的奇迹,还带来了希伯来文化的复兴,它不仅是犹太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这些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吗?
    六、结束语 
    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和精神之柱!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这个民族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这个民族的灵魂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而当一种语言面临消失的时候,这个民族的灵魂连同这个民族的血肉也将不复存在!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文明传承的载体,失去了一种语言文字就意味着断送了一种文明!
    傣语文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傣语文是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傣文化的消失,就中国来说是多元文化的一种损失,就世界而言也是同样的。少数民族在和其他民族交流融合时也得保存自己的特色文化,因为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有着独特文化特色才使得我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而形成一个特质民族。只要在不丢失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学习汉文化及其它先进文化,用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综合竟争力,这才是傣民族团结、进步的标志!


姓名:陈岩西
电话:13099482467                          2012年8月1日


 上一篇文章: 耿马民族文化抢救保护二三事
 下一篇文章: 中缅边境沿线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