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绚丽的傣族服饰
作者:元江县政务网 z    点击率:4355  转自:元江县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8/16 11:38:44

绚丽的傣族服饰

傣族人个性鲜明,其服饰色彩绚丽。服饰制作工艺经过祖辈的相传,一直传到了今天仍保持着原有的风俗。傣族女子,一般年龄到14岁—16岁就可以穿戴成年少女的服饰表示自己进入了青春少女的行列。穿着时候在一个村子里要相约同岁的伙伴一起穿服饰,穿好后要到寨子的村边游玩一周,一般要穿上一两个小时以后才能脱换。制作服饰时还有相应的禁忌,村中有丧事不宜制作,裁衣缝制时,不能选择与自己相冲相克的日子。傣族女子穿着时要根据自己的生辰八字算好日子来穿着,一般要选择在双月又日,寅虎日、卯兔日穿最好。穿着时必须有同伴,并且要双数。

 制作材料:自织土布、缎面料、银光泡、芝麻铃、十字绣、金银线穿花绣、丝线织锦、米汤、一种植物叶(傣语叫翡芥)、泥巴、猪油等。加工棉花:把棉花收回家中后要晒干,把棉籽挤出,请师傅把棉花弹泡。纺线:把棉花纺成线圈,再把线圈放进沸水中蒸煮、再晒干,然后把线绕在小线架上,在空地上把线头放进小线板里(风隆肥),再把线集中绕在大线架上。织布:把大线架放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一般织一圈布需3—5天。染布:把织好的布放进水中加入染料,再加点牛皮胶,然后搅拌,用沸水蒸煮,取出后,用木板拍打,把牛皮胶和染料渗透进入,加固、使以后不易掉色,然后清洗,晒干。

     制作服饰:布加工好后,既可开始制作服饰,傣族的妇女制作服饰的工艺由母亲从小传给女儿,一直流传。傣族女子心灵手巧、能织会绣,传统服饰多是自制的土布、丝线纺织,丝线十字绣,以浸染的蓝色、黑色面料来缝制,面料上多织有方块、八角、龙、凤、花、鸟、蛇纹图案的暗花以及艳丽的织锦。缝制时用艳丽的缎面料各种颜色来搭配,在用细光泡,叮当作响的芝麻铃,串缀的五彩缤纷的缨穗来装饰,做出的服饰鲜艳夺目,高贵华丽。

    包头:分为两种,未婚包头和己婚包头,未婚包头包头上有银泡,两边有两片耳片,耳片上绣有精美的刺绣。衣服:分为内衣和外衣,内衣一般不刺有刺绣,成旗袍结构,外衣较内衣更为华丽和大方,衣服的每个边都有花边,背后一般为全黑色,裙子:边上都刺有精美的刺绣,一般要做得比较得体和大方。绑腿:成梯形状,朝外的一面刺有刺绣,边上有花边条纹,在四个角上分别连一条线用来系绑腿。

    服饰的区别:傣族服饰有老人、少女、小孩穿着上的区别,如老年人,中年人穿着上很朴素,不配戴叮当作响的首饰;衣服、头型没有五颜六色的彩带;耳条不钉有银光泡。少女服饰比较亮丽,穿着时配戴银耳环、银手镯、镂花银戒指,十指全部戴,银腰花(啸裹钒),银装饰条(妈盖羞),臀围巾(帕捐),花秧箩。打扮得越美越好,银饰品戴的越多代表很富有。小孩穿着一般不戴银饰,不戴大包头,头型简单包起而已。老、中、少、幼看穿戴的服饰就能区分知晓。

    花腰傣女子喜戴银制大耳环、银手镯和银戒指。上衣穿一件斜领左宽右窄不对称的短褂,仅长到腹部。外罩一件仅可遮住胸部的黑色土布或缎面料红、绿色的短外衣。下穿宽大的黑色筒裙一至三条,裙腰打折于腰间,并以一条自织的彩绕腰数周,即可结裙,又可束腰,花腰傣由此得名。筒裙长至膝部,以黄、红、白等各种色彩精致的绣工缝制成宽大而美丽的裙边,鲜艳夺目。按花腰傣古风,穿裙时必须从头顶往下套,不能从脚下往上穿,而且左右两侧必须横斜状,左方略高,右方略低,否则,会被视为不美。小腿打着青布绑腿,冬天可以保暖,夏天防蚊虫叮咬的作用。花腰傣分大头、小头两种,大头花腰喜欢打伞,小头花腰喜欢戴斗笠,腰间系有一个精巧别致的小秧箩。

    傣族服饰制作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以及款式和色彩的个性,使其在众多的民族的传统中占有显著地位,逐渐为世人知晓。在国内外具有“人无有我,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傣族服饰文化是民族的本质特征的民族生存的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资源属于人文景观旅游的资源,利用傣族服饰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开发服饰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这其中孕育着极大的商机。

    近年来,花腰傣服饰逐渐改进简约,简约的花腰傣服饰即具备原始的服饰,取其精华之处,使服饰即保持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服饰在穿着上方便、时尚、合体,更能显示出个性的曲线和特有的风韵。简约服饰虽然缺少了传统服饰给人带来的厚重,但是没有少掉银饰叮当作响的韵味,服饰款式多种多样,很受人们的喜爱。

责编:阿波的


 上一篇文章: 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下一篇文章: 凝固的美丽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