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文化共享 - 傣族的教育
作者:国家数字文化网 t    点击率:4038  转自:国家数字文化网|http://www.ndcnc.gov.cn/ 更新时间:2012/6/24 13:31:50

    (一)寺庙教育
      寺庙教育是傣族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一种最早的教育形式。它是随佛教于唐代传入傣族地区而兴起的。其教育宗旨是为了宏扬佛教、传播教义,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
      在西双版纳、孟连及耿马、临沧等地,傣族男童7—8岁后都要到佛寺当一个时期和尚,在寺内学习傣文并修习佛教教义和戒律,少则数月、数年,多则十余年,极少数人则为终身僧侣。儿童入寺前有一段见习时期,初步了解教规和礼仪,这时称为“科勇”。数月后全村举行仪式,正式入寺为“帕”(和尚),称“帕囡”(小和尚)。此后长住寺中,早晚就跟佛爷或大和尚学习傣文,诵读初级经文。其方式多为佛爷领读,小和尚集体跟读,每次大约半个小时。这以后,有一段时间,可以自己学习拼读,或抄写经书,或朗读一些有趣的佛经故事。他们傣文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是靠阅读和抄写经书得到的。寺庙教育没有正规的教材,不讲教学方法,大多根据宗教活动的需要而临时决定读某本经书。他们主要靠死记硬背,多数经书为巴利语音译,小和尚不解其意,效果差,进度慢。年满20岁,凡对教义和戒律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并经寺内住持认可,通过一定仪式,就可晋升为“督”(佛爷),过些年又可晋升为“督弄”(大佛爷),这时已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可在寺中担任住持,还俗后尊称“康朗”或“康朗弄”,成为村子里受人敬重的知识分子。

      1949年后,由于受极“左”宗教政策的影响,寺庙教育曾受到限制甚至取消。1979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傣族地区曾出现一些小学生去当和尚不来上学的情况。为改善民族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当地主管部门努力探索学校与佛寺协调办学的方法。

      (二)汉文教育
      傣族地区的汉文教育,始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当时在普洱府、元江府、永昌府等地区建立了官学,这些官学所在地都有傣族分布。后来,在靠近内地的傣族地区,相继设立了一些汉文义学和私塾。傣族上层人士出于与汉族交往的需要,德宏地区各土司署也设有学校,专给土司子弟教授汉文,由此也培养了一些熟悉汉傣两种语文的知识分子。1908年,缅宁厅(今临沧双江一带)有俸氏土司开办俸氏族立初等小学,这是云南省各州县所办的新式学堂中办得比较成功的一所。1910年,南甸又办了初等小学。不久,南甸和陇川土司又集资相继办了几所初等小学。此外,耿马地区也办了三所学堂。但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学生人数不多,时间不长都先后停办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德宏地区曾设立劝学所,后又在各土司区设置土民学校,后又开办省立小学。仅西双版纳地区就开办过10多所小学,并在宣慰街办了“十二版纳中学”,在今勐海设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但这些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土司子弟和汉族儿童,傣族儿童一般仍都到寺庙学傣文。到民国后期,西双版纳全州范围内仅有6所小学,1949年底,在校生仅240人。德宏地区虽有小学34所,但傣族学生仅有280多人,傣族地区教育事业处于凋敝状态。

      (三)1949年以后的学校教育
      1950年以后,傣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生。当年,西双版纳就恢复和整顿原有的易武、倚邦、宣慰街等几所小学,又创办了嘎洒、佛海、南峤、勐仑4所省立小学。同时佛海简易师范学校也得到恢复和充实。德宏等地,政府接管了原来的全部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增设省立小学。到1955年,西双版纳全州已有小学52所,在校学生785名,1956年小学增至111所,在校学生1004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09%。佛海初级师范迁到州首府允景洪,扩建为自治州民族师范。1958年,景洪、勐海、勐腊三县都建了中学。

      德宏全州到1956年已有小学258所,在校学生23800多人。1966年发展到1100所,在校学生63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一半。中学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19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占33%。全省傣族在校小学生从1953年的11561人到1957年发展到25558人,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出现了键康发展的大好形势。但1958年以后,出现盲目发展的倾向,致使教学质量下降,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控制。到1965年,傣族地区学校布点已形成比较合理的格局,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还在增加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发展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如半日制、早晚班巡回教学等,而且试验推广傣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育受到破坏,处于瘫痪状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到1987年仅德宏州共有小学1446所,在校学生1193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58%;中学72所,学生31631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生1937人;州民族师范一所,在校生744人;另有农业技术、财贸、卫生、农业机械等四个中等专业学校和一所技工学校,在校学生近2000人。此外,还有党校、民族干部学校各一所,在校学员共195人;民族教育学院(内有电视大学班)一所,在校学生438人;另外,还有具体部门办的几所职工学校。在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其中的一半。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德宏州为省内外各大专院校输送了合格新生101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64%;为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274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274%。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傣族学生皆占较高比例。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靠近内地的傣族地区及德宏州已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西双版纳州也在部分地区实现了普及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还从四年分别提高到六年或九年。傣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显现出好的形势。如今,傣族的两个自治州及一些边境县已初步形成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正常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多形式、多层次,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责编:玉婷


 上一篇文章: 《多歌水》节目进村寨[图]
 下一篇文章: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普洱茶原料加工工艺》德宏傣语版光碟出版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