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传承织锦技艺 保护文化遗产[图]
作者:邹 涛 x    点击率:3204  转自:西双版纳报社 更新时间:2012/2/29 20:58:24
传承织锦技艺 保护文化遗产[图]

 



    手工织锦技艺,是傣族人民上千年的编织技艺和审美观念的结晶,体现了农耕时期傣族社会和家庭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它不仅编织出了傣族独特而美丽的服饰,更是对傣族独特历史文化和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现代纺织业的强势影响和冲击,年轻人很少再使用传统方法制造的傣锦缝制出的服装和结婚用的床单被套,更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纺线和织布。
    为将傣族织锦这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技艺传承和保留下去,我州加大了保护力度。今年2月,我州织锦艺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洪市嘎洒镇曼峦典村的织锦师傅玉儿甩,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并进行织锦技艺和产品的展示。在那里,人们对玉儿甩的织锦技艺展示报以了浓厚的兴趣,展示的产品深受好评。
    2月16日,州文化馆主办的第一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培训在勐罕镇曼春满村开班,60多名织锦艺人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艺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织机前,或是向老师请教,或是互相交流,以提高自己的技艺。
    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告诉记者,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把这些织锦艺人集中起来培训,目的是让她们通过学习和交流,更全面地掌握历史悠久的傣族织锦技术,成为继承和发扬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据了解,为了加强对傣族织锦技艺的保护,培训班集中了勐罕镇现在还在织的30台织机,聘请我州两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老师,组织了61位有织锦基础的艺人参加培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的35岁。
    傣族女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融入生活必须品——傣锦的编织之中,创造出了代表吉祥幸福的孔雀、勤劳勇敢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庄严的佛塔亭阁等多姿多彩图案的织锦产品,用于美化生活和展现自己的审美情趣。过去,傣家女孩长到十一二岁,便要学习纺线织布。不会织布织锦的姑娘,得不到男人的喜爱。因此,傣族女性几乎人人都是善于织布、织锦的能工巧匠。
    今年40多岁的玉吨是勐罕镇曼乍村的一名普通妇女,是这次“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的学员之一,之前她已经有了较好的织锦技术。“我12岁就开始学习织锦了,以前我们穿着的衣裙等都是自己织的。这次来参加培训班就是希望能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艺,将它传承下去。”玉吨说。
    傣族织锦艺人将傣族传统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经过想象构思和升华创造,形成了朴素而别致的傣锦艺术风格:以白底为主,衬托出一个个单一独立的图形或者多次重复的连续花纹,虽仅为剪影式的侧面造型,但因形象生动、轮廓鲜明而给人深刻印象。此外,还有具有对称性、对比性、连续性,既含蓄又爽朗,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手法独特。
    前来了解和考察傣族织锦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璇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用傣锦制作的床上用品和加工的服装,有透气、吸汗、穿着舒适等优点,其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葫芦丝简介
 下一篇文章: 征鹏委员:建议将西双版纳傣族古村寨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