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文山州傣族发展历史及宗教习俗
作者:吴廷贵f    点击率:3243  转自:七彩云南 更新时间:2011/12/4 22:00:18
历史源流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唐宋时期分化为“金齿”、“茫蛮”、“白衣”。元明清时期称“百夷”、“摆夷”、“摆衣”。州境内傣族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马关、麻栗坡县傣族有的自称从泰国经越南落籍到这里。民国《马关县志》记载“摆衣……其族来自越南。”马关县都龙镇黄氏傣族家谱载,黄氏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肇庆当时已被安南(今越南)强占的都龙老街子定居,继而被安南当局封为聚隆总社头目,成为当地土司。麻栗坡县猛硐、南温河地区的水傣梅氏、黄氏,是清朝初期和中期从安南河阳(今越南河江省)先后进入猛硐等地,经营特产秃杉板发财后定居,继而成为猛硐、城子上的傣族土司。文山县的傣族是明、清时期因战乱、灾祸等从西双版纳迁入。这些地区的水傣有少数在安南时是京族,流入定居后自然同化为傣族;都龙黄氏土司流入前是汉族,流入傣区受封为当地土司后变为傣族。

  州境傣族自称“傣”、“傣南”、他称“摆族”、“水傣”。历史上,战国时称“百越”;秦汉时称“僚”、“濮”、“鸠僚”,唐宋时期称“金齿”、“银齿”、“茫蛮”。《开化府志》、《马关县志》、《麻栗坡地志资料》称“bo夷”、“摆夷”、“摆衣”、“白衣”等。1957年6月筹备自治州时,曾经归系为壮族。1979年6月云南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召开部分摆衣干部座谈会,听取要求恢复族称的意见,1980年5月1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族称。

  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傣族有787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划归壮族统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076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13739人,1995年底有2953户13696人(马关县6131人、文山县4685人、麻栗坡县2692人)。主要分布在文山、马关、麻栗坡县。

  寨老制是州内傣族从古至今保留着的社会形态,一般由有威望的男性长老担任,各寨设有“老人议事厅”,凡寨内大事或公益事业都到议事厅商定实施。土司制是乾隆、嘉庆时期麻栗坡、马关县傣族地区的封建领主制度。当地所有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归土司所有,农户缴纳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和“门户钱”等。清末至民国时期,封建地主逐步取代土司制,苛捐杂税繁多,有督办公粮、汛暑公粮、乡公粮、保公粮、户籍款、人头税、救国捐、草鞋钱、军米等。解放后,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和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社会变革,废除了剥削制度,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傣族地区经济社会正在加快发展,同时一批傣族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成长起来。

  傣族多居河谷地区,以水稻为主,兼以玉米、豆类、薯类、蔬菜、花生、甘蔗、棉花、瓜果、砂仁、芭蕉、席草和杉木、竹类等。水利条件比较好,一般都能按节令栽种、管理、收割。由于是山区,傣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还主要是人、畜劳动方式和工具。运输业过去主要是赶马驮运,现在有的已经有了拖拉机、汽车运输。还有的地方进行热区开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家用机械、电器等已进入傣族家庭。

  文化习俗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因支系、居住地域不同,语言有所差异,但基本相通。语言机构特点是倒装语序。与各民族交往多以汉语为交际语言。词汇、语法与古代越语有渊源关系。境年7尚未发现傣族古代文字,使用中文。

  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如《祭龙的故事》流传于麻栗坡的南温河地区,载于《麻栗坡民间故事辑》第三集。《娜娥和三倮》(观音和菩萨)讲的是一个贵族小姐与一个贫穷的傣族“卜冒”的恋爱故事,流传于马关木厂地区。《依叶和依玉》讲的是两姐妹,因姐丑妹美,姐姐嫉妒最终害人终害己。载于《文山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其他还有《龙和虎》、《青蛙骑车》、《鲁班的木马》、《双碧侬》等故事。

  傣族能歌善舞,田边地角,火塘边到处都是唱歌的地方。传说傣族民歌有“三筛半”,一眼筛洞一首歌,三天三夜唱不完。有古歌、酒歌、情歌、山歌、儿歌等。乐器主要有弦子、三弦、二胡、笙笛、木叶等。

  傣族的舞蹈主要有栽秧舞、孔雀舞、竹杆舞、铜鼓舞、手巾锣鼓舞、花棍舞等。栽秧舞是傣族开秧门时的舞蹈;手巾锣鼓舞(亦称跳鼓)是春节的欢乐舞,后发展到欢迎远方朋友的到来;花棍舞表现傣族武士武艺的舞蹈,传说花棍是麻栗坡县南温河地区保驾土司出行的武器。

  马关县木场镇的傣族“水烟筒”制作是当地的工艺产品,一般都用生长两年以上的好薄竹,大小长短要适当,烟嘴粗细和安装位置要合适,两道花箍选用上等棕丝和白马尾丝按比例穿织箍紧,筒底用铜或金属箍紧,烟筒正面雕龙刻凤,市场销路很好。傣族妇女擅长剪纸刺绣,高手则能随手在衣裙、围腰、花鞋、童帽上绣出精美的花纹图案。

  傣族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小米等,特喜糯食。节日食品和风味食品主要有:大粽粑、褡裢粑、糯米粑、辣血旺、灌肠、花米饭、竹筒饭、臭豆豉、酸笋煮螺蛳。栽种和食用青菜、白菜、萝卜、茄子、洋瓜、南瓜、洋芋、芋头、竹笋、辣椒、西红柿和各种豆类,也吃多种野菜。肉食类有猪、鸡、鸭、鱼、虾、牛、马、螺、鸟、蜂、蛇肉等。特喜酸味菜如酸笋、酸菜、酸萝卜等,喜饮酒、喝茶。

  境内傣族分旱傣、水傣、红傣支系,各有独特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和宽裆长裤,青帕缠头。旱傣妇女(马关县木场镇一带)——穿黑色高领斜襟长衣,系绣方巾,着长筒裙,系围腰,束发缠头,顶盖两分水房式硬帕,后挂方块银牌,用五色线缀边。衣领、衣肩、胸方巾边用五色线刺绣和钉银泡。老人则用白线刺绣,从中剪断两头开花以代银泡。袖口用白、黄、兰布条镶边。五彩线刺绣的长衣,自称“色”。筒裙较窄,长至脚背,裙底边以绿或兰或白布条镶围,布条边沿压花边衬底,用五彩刺绣成“X型”图案压实,自称长筒裙为“神”。头套宽约两寸,长约五寸,用竹笋壳作底,白布复包,五彩线绣边,钉三颗一组的银泡为头饰,自称“带喝”。围腰长约一米,宽度适中,多为黑色或兰色,分腰头、腰身、腰翅三部分。腰头多用缎面缝制,缎面腰头两端接上三角形腰翅,自称“备别腰”。腰翅用竹笋壳作底包白布,彩线绣花并钉上银泡,两边接两根长腰带,以两节布接成,上节为布,下节用绸缎包裹,带尖端呈倒三角形,接头处彩线刺绣。银饰有银泡、银扣、银项链、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等。少女头顶方帕,婚后头顶高帕。小孩头戴花筒型帽,周围绣花纹图案,钉银泡,帽顶有彩线花束,小鞋绣花,裤角绣花边。水傣妇女——梳独辫,用兰或青布裹辫盘缠于头上,再用兰布包帕,穿右襟长袍,袍叉开至腰间,彩腰带束之。下穿兰布长裤,前披长围腰。男女喜戴银项链、手镯、戒指和镶金牙。红傣妇女——束发缠头,包“勒子”头帕,头套与旱傣相似。老年妇女一般不带头套,束发缠头,包出一只尖角头帕为饰。老少妇女衣着一样,布料多为青兰色,袖管用彩色布条镶饰,外加挂子,胸前钉银泡,下穿青黑色布料长筒裙,筒裙下端用红、兰布条镶饰。围腰与旱傣相同。与水傣一样喜镶金牙为饰。傣族妇女的绣花鞋都是船型尖口的“象鼻鞋”,花纹图案十分精致美观。20世纪80年代后,除马关、麻栗坡县的傣族老年妇女还保持原装外,青年男女多穿流行时装。

  傣族多居河谷水边,村寨周围竹木成荫。多建竹楼草房,一楼关养家畜,二楼住人待客,三楼堆实物。上世纪50年代后逐步住地房,人畜分居,80年代以来,出现了砖木结构瓦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楼房。房屋一般为三格,中格开大门,人住底层右格和楼上,楼上还堆放实物。底层左格为厨房或火塘,中格堂屋安神台。解放前建房要根据男主人的生辰八字选宅基地,现在只要选好吉日动土和迁居、开财门。

  傣族实行族内婚,也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父母少包办。“卜少”(姑娘)和“卜冒”(小伙子)互相接触,情投意合时,男方主动邀请女方到家做客,征得父母同意后,经过“说媒”、“定婚”、“合婚”(合八字),方择吉日结婚。结婚时,一般举行5天,头两天由女方家办,后三天由男方家办。女方家宴请送亲和自家的亲友;男方家则宴请双方接亲、送亲和自家亲友。男方家头天为偏客,第二天为正客(登记收礼),第三天为散客。男方到女方家接亲的当晚,女方家要请8名歌手(男女各4)对唱送行歌。第二天要举行“发亲”仪式,在神龛前摆一方桌,备好饭菜,请德高双全的老人及主要亲戚陪坐,桌前铺一草席,新娘跪于席上,聆听长老教诲,诸如好好做人,孝敬老人,尊老爱幼,夫妻恩爱等。而后新娘向祖宗神位和在坐的长老逐个三叩首,再由在坐老妇牵出家门交予接亲者。新娘哭别爹娘,有送亲者和4-8名未婚少女好友伴行。旱傣新娘不骑马、不坐轿,步行到新郎家,过河时让接亲的人背。水傣和红傣要骑马,上下马要新郎抱。新郎家门外院心摆一张方桌,桌上一个大盘,内装碎稻草拌些钱币,点燃三支红烛、九柱香、三杯酒、三双筷、三碗花糯米饭、一块刀头肉上插一双红筷子,一个红纸表糊的“升斗”装满大米,桌下栓一只红公鸡。新娘接到家门前,新娘、伴娘洗脸、洗脚后,等候举行“退车马”驱邪。然后放鞭炮迎接新娘进屋拜堂,夫妻向祖宗、父母磕头,向亲属鞠躬,夫妻对拜后争抢入洞房,陪伴的男女进洞房争抢花糯米饭,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当晚新郎新娘向父母和长老敬糖茶,陪郎闹洞房。第二天新娘早起床,烧火扫地,为父母和长辈抬洗脸水,晚上抬洗脚水,送每位老人一双新布鞋,父母和长辈要给谢礼钱或手镯银饰。第三天客散后,夫妻在一男一女陪伴下,带着鸡、鸭、肉等到娘家回门。新娘动手做饭,用夫家“退车马”时的“升斗米”煮第一顿团圆饭。新郎新娘要亲手把“离娘菜”等礼物交到岳父母手里,问候全家老少。老人交待一些生产生活知识,旱傣、红傣要回赠两个碗、两双筷和一些优质粮种。水傣回赠十个碗、十双筷、十个酒杯、两套衣服和一个木箱。婚后丧偶,三年后一方可再婚或改嫁(或双方愿意可叔嫂配,但弟死哥不能配弟媳)。纳妾是富有者而纳或不生育而纳。傣族可招婿入赘,仪式简便。闹别扭设酒宴招待双方亲友,拜堂时由主婚人或老人祝词:公鸡要啼叫,母鸡要下蛋,新郎新娘要成家,成了家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共同当家,多以丈夫为主。子女随父姓,长大后男婚女嫁,无子人家留小女招婿,儿子婚后多分居,老人与最小的儿子共同生活,兄弟共同养老送终,一般谁供养老人谁继承老人的那份财产。

  傣族的节庆有:——春节。农历腊月中下旬,杀猪、做糯米粑准备过年。三十晚上煮猪头献祖宗,半夜到水边放鞭炮抢第一桶新水求当年有好运;大年初一做汤圆甜食献天;初二打牙祭,先给大红公鸡洗脸后才杀,煮熟后抬到庙里献菩萨,后在家里献祖宗;十五送年,杀鸡、煮肉、献饭等。——二月节。又称“小年”,二月初二舂粑粑,染花糯米饭,杀鸡鸭献祖宗,请亲友来做客,特别要接出嫁的姑娘回来过节(姑娘回来要带小孩、鸡、鸭、肉、粑粑和衣帽等礼物)。这天户主还要集中到龙山“祭龙”,大家出钱买猪、鸡、鸭祭祀,商量公益事务、乡规民约等。人们还要到庙里敬香祈求神仙保佑。青年男女走村串寨对歌,谈情说爱找对象。——六月节。六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要杀鸡煮肉,做花糯米饭。二十三日天蒙蒙亮就叫小孩赶牛上山放牧,老人给小孩包花糯米饭和鸡腿上山吃,又称“娃娃节”。节日期间,进村寨的大小路口,都要削木刀刀口朝下插在茅草绳上,横拦路口避邪。二十四日到田边地头祭献“田公地母”,祈求五谷丰登。——泼水节。1948年麻栗坡县的傣族曾在南温河街举办泼水节,后因各种原因而停止活动。1988年3月20-22日,马关篾厂乡靛坡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1989年7月26-28日马关大栗树乡倮洒村傣族举办泼水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傣族杀鸡煮肉过七月半,接祖献饭。送祖时根据家族从何地迁来的方向,一路插香、烧纸、烧包,送祖宗回归原籍。——尝新节。农历八月,成熟最早的新谷收回做新米尝新。这天要杀鸡鸭、煮肉献天地、祖宗、牛马,先用肉、饭、菜喂狗。传说是狗在大水灾中把谷种带给人们,因此,先喂狗后人再尝新。

  老年人到59、65、70、75、80岁,儿孙要为老人祝寿,让老人安度晚年。祝寿时老人穿戴一新,家里作一方布置,杀鸡煮肉,准备酒席,宴请前来祝贺的亲友,家人和亲友都向老人问候请安,儿女们要向老人磕头,请老人坐上席,给老人“增粮”添寿,用六支小布袋装上各种谷物吊在竹杆上,插在老人床头,儿女要给老人赠送衣帽和纪念品。

  大年初一不吃荤,不揭开甑盖,只能吃甜食;不吃乌鸦肉,认为它是鬼变的,乌鸦叫就会死人;不吃喜鹊和有白毛的鸟肉,不吃白牛肉、猫肉;春节初一至初三禁工三天,二月祭龙禁工两天,六月禁工三天,不从山上带绿色植物进入村寨;赶鬼扫寨时,忌人畜进出村寨;忌到“龙山”、寺院砍伐、拿贡品和大小便;忌将床顺大门直铺;不用空碗扑盖在任何地方;孕、产妇忌跨过别人衣物和人影,产期不串门、洗澡、洗衣、做家务和与家人同桌吃饭,丈夫三天内不到别家串门,不从神桌前走过;人死忌用白石头垒坟墓,丧事办完当天可扫地,否则三天内不扫地,一百天内不理发;家有人病忌说“死”和不吉利的话;结婚、建房、择宅基地、坟地忌用不吉利的时辰;下河捞鱼虾忌说蛇、龙、水獭、猫等;水傣新娘到夫家三年内不准上楼,新郎到岳父家也如此;父亲和兄长不得进入儿媳、弟媳卧室;宾客到家,儿媳、弟媳不得从面前走过,非要经过时,要先道歉一声,再躬身轻步而过。

  傣族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先沐浴更衣,剃头剪指甲,有的还把10个指头用线扎起来,不让弯曲,怕将活人的魂和财运抓走。入殓后停棺于堂中守候,不让猫、狗跳过。出葬日早上,先将棺从家里移至大门外停放,让家属围着陪吃最后一顿饭以表示永别。抬棺起步出葬时,死者的儿孙们由大到小顺序跪在棺材两旁,让棺木从头上抬过两次,儿孙和孝子跟棺哭送。路上要丢“买路钱”(水傣不丢),端公用米在穴底点八卦形,儿孙们顺序跟着围绕棺材转三圈,棺材入葬,再用衣角兜土饶棺三圈,边绕边往棺材上撒土盖棺三把,然后亲友帮助垒坟。在坟后分男左女右立一块石头为“山神”。还在墓碑脚埋入一瓶酒、一个鸡蛋、几颗米。坟前放一支烟筒,坟上插着坟标。儿孙回家用手抓甑子里的饭吃,饭中事先埋着一只手镯,认为谁先抓着就有好运。尔后连续三天送水火和祭饭到坟前,并在家中另设临时牌位敬献,满90天后将“灵魂”请上祖宗供桌,取消临时牌位。

  宗教信仰

  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小乘教。崇敬天地神灵,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或鬼魂,为了保佑人畜平安、庄稼丰收,在村边林下搭个小棚为“笼遮”,节日回哦农耕时节祭祀祈求保佑。合婚要看“八字”,结婚要选“吉日”,新娘进门要“退车马”祛邪,生病要“叫魂”、“驱鬼”,人死要超度灵魂升天,七月十四要请去世的祖宗灵魂回来,祭献后烧香烧钱纸和纸衣带回阴府。崇拜龙山、龙树、水神、地神、山神、寨神、天神、月亮神、太阳神、七星神等,还信关圣和农神,迷信民间传说的“五海”。现已逐步相信科学,有些信仰逐渐简化。(作者:吴廷贵)


 上一篇文章: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下一篇文章: 西双版纳傣族和谐生态观探析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