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西双版纳的傣王族传奇
作者:谭江华 t    点击率:6245  转自:云南网|http://www.yunnan.cn 更新时间:2011/5/25 10:39:55

刀世勋 江洋 摄

据傣文史书《泐史》记载,傣历五四二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部,建立了以景洪(古时也称景龙)为中心的“景龙金殿国”,成为这一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西双版纳的第一代召片领。

从那以后,召片领的统治权就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地承袭了下来。

“召片领”是傣语,意为“土地之王”,是这一地区最高统治者。

1944年2月,15岁的刀世勋继任西双版纳召片领,命运选择他成为“末代傣王”。

从动荡岁月继位,到放弃官职毕生从事学术研究。

在刀世勋看来,傣王的头衔有如过眼云烟。

从1180年起直至1950年,西双版纳共有多少代“傣王”?

“傣王朝”历经800年,没有中原皇朝的改朝换代,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全家合影

1944年2月,15岁的刀世勋继任西双版纳第41代召片领,也就是末代傣王

6年后,云南和平解放,“召片领”统治西双版纳的时代结束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断语对于刀世勋和他的家族来说同样适用

经历动荡的岁月,刀世勋履行过其召片领的职责,但“傣王”的头衔如过眼云烟

他毕生热爱和从事的,是学术研究

动荡的岁月

最后三代“召片领”

傣历一二八七年(公元1925年)的一天下午,厚厚的云层压着大地,空气闷热,似乎划一根火柴就要着火了。景帕钪的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周围,响起了七声沉闷、悲哀的炮声,它向人们宣告:在位长达47年、显赫一时的西双版纳第三十九代傣王——召孟西莉苏宛纳罕勒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召孟西莉苏宛纳罕勒的汉族名字叫刀承恩,是他的义子柯祥晖鼓励他取的,意为承受天朝皇帝龙恩。但刀承恩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天朝皇帝太多的“龙恩”。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40年之后,中国再次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与此同时,刀承恩的父亲召孟索遭遇弟弟召孟相的杀害,被篡位。尔后,叔父对刀承恩进行了长达3年的追杀,以斩草除根。几经周折,刀承恩在议事庭官员康朗捧邦雅的协助下,逃难到景栋土司府(今天的缅甸)。

继位3年的召孟相,因行为暴虐,死于两名士兵的枪下。

1884年,西双版纳群龙无首,作为召孟索长子的刀承恩,骑着只有至高无上的召片领才能乘坐的大象,被大臣们从景栋迎回版纳,成为西双版纳第39代傣王。

根据第一代傣王帕雅真立下的召片领世袭制度和刀承恩的遗嘱,西双版纳议事庭官员和各勐土司商议,继承王位的是刀承恩的长子刀栋梁,他成为第40代召片领,时年41岁。

长孙刀世勋

抓周时他选择了贝叶经

1928年,一个名叫刀世勋的男孩呱呱坠地,成为同辈家族中的第一个男孩。小男孩是刀栋梁胞弟、排行老六刀栋廷的儿子。因为傣王刀栋梁44岁时仍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根据家族内长子继位的习俗,刀栋梁立他为嗣,以便他继承召片领的职位。命运就这样让这个男孩成为未来的傣王,他就是刀世勋。他给西双版纳宣慰使司署里的王公贵族、大大小小的头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民间传说,婴儿抓周或许就是将来命运的一种暗示。小刀世勋咧开小嘴笑着,伸手先摸了摸宣慰使大印,然后把贝叶经抓了起来。一位老者对身旁另一位老人悄悄说:“他掌权的时间不长,而当文人的时间是长久的。你千万可别说出去,不然我的脑袋就要落地了。”老者说罢,脸上笼罩着一层阴云。

对于祖父刀承恩,刀世勋没有任何记忆。祖孙俩的联系纽带,或许就是相同的傣族名字,全称召孟西莉苏宛纳罕勒,简称召孟罕勒。据说老人们给他取这样的名字,一是为继承祖业,光宗耀祖;二是为大吉大利,长寿久安,没病没灾。

1943年6月21日,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刀栋梁病逝。刀世勋当时在重庆中正中学读初一。

时局动荡,注定了这位“末代傣王”难以平静的一生。

渴望求学

15岁时只身出走到重庆

襁褓中便离开生母的刀世勋,被送进宣慰衙门的深宅大院,由年长的王姐精心抚育。没有同龄伙伴,又无法享受亲生父母的爱,刀世勋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了童年。

“现在回想,是否觉得遗憾?”面对这一问题,耄耋之年的刀世勋摇摇头:“那是时代造成的,谁也怪不了。”

8岁时,刀世勋走出衙门,进佛寺当了小和尚。但王子在进佛寺之前,先要请教父。因身份特殊,王子要有一个生父,还要有一个教父。议事庭为他选了勐海土司为教父,推选勐海土司刀良臣为代表。教父不单要为王子办理当和尚的仪式,还要为教子准备生活必需品,如被褥、洗脸盆等。在允景洪大佛寺,教导刀世勋的大佛爷是叔叔刀栋臣,叔叔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念经书,学傣文,学习傣族的历史文化,为刀世勋日后的傣族历史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西双版纳素有“滇南谷仓”之称,还以“五大茶山”的香茶著称。香茶在普洱府城集散,故以“普洱茶”驰名天下。因汉傣经济交流频繁,县政府相继在车里、佛海等地兴建起几所公立小学,招收当地汉族子弟入学,一些傣族子弟也为之吸引。为了能掌握汉语,刀世勋从佛寺还俗后,便进入车里小学就读。

自小聪明伶俐的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据说,刀世勋这个汉族名字,还是车里小学的老师取的。

1942年底,刀世勋小学毕业,已经很有主见的他,想去内地继续求学。但因身份特殊,被长辈以年幼、安全无保障为由拒绝了。

此时,一名国民党军官,因娶了刀世勋的表姐而成为衙门的常客。这名蔡姓军官经常给刀世勋讲内地的奇闻逸事,两人关系越来越好,蔡鼓励刀世勋走出衙门,并为刀世勋的出走做了精心策划和准备。

1943年6月的一天深夜,刀世勋忐忑不安地只身离家,由8名国民党士兵护送,进入茫茫原始森林,一路马不停蹄往北赶。6天后,刀世勋抵达思茅县城,后又秘密抵达昆明。两天后,刀世勋被飞到重庆,直接进入覃家岗的中正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

两次继位

终长成执政召片领

刀世勋出走后第三天,伯父刀栋梁突然病故。谁是下一任召片领继任者,议事庭和汉族官员争执不休。

1944年1月中旬,正忙于准备参考的刀世勋,又被送上飞机飞到昆明,登上另一架等待起飞的双座教练机直抵思茅。之后,刀世勋被扶上马,日夜兼程赶回允景洪召片领衙门。当时日本飞机正在轰炸景洪,而15岁的刀世勋,对召片领并没有什么愿望。

1944年2月,简单的继任仪式还是举行了,各勐土司和头人没有到齐。按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国民党云南省行营主任龙云,为刀世勋亲颁西双版纳召片领任状。

即位后,刀世勋由二伯刀栋刚和父亲刀栋廷摄政,带上5个陪读再次去重庆中正中学就读。1945年抗战胜利后,刀世勋又转学到了南京。除享受全部公费外,每月还能领几文零用钱。

1947年暑假,思乡心切的刀世勋辗转回到版纳。突然返乡的他,又经历了第二次登位典礼。这次,是由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为他补发“车里宣慰使司宣慰使”委任状。

1948年春,属于召片领管辖范围内的各勐土司、头人代表都来了。在德高望重的大佛爷念经祈福下,由9个村的童男童女,用打自9口井的“圣水”洒在身上,而服装则是中山装——刀世勋从没穿过正式的傣王装。

这次,名义上刀世勋将亲自执掌召片领的统治大权。执政3个多月后,考虑到二伯和父亲能继续摄政,刀世勋觉得应该继续学业,以便将来更好地管理西双版纳。

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

舍弃官职投身学术研究

1949年秋,在方国瑜和江应樑教授的帮助鼓励下,刀世勋报考了云南大学社会系。但因成绩不够理想,先录取在先修班文法组学习。没有去南京,成为刀世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起义,云南和平解放。作为傣王的身份,刀世勋有过忧虑,但谢绝了到国外的邀请,参加了学联组织的宣传队。后来,又响应了下乡工作的号召,去到富民县城,被编入滇北区地方工作团第四武工队。

武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行军时发双草鞋,住下来发块肥皂洗衣服。吃的是糙米饭、青菜汤加辣椒,这都是刀世勋从来都未见过、体验过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在一起搞宣传,还轮流做饭、值班,刀世勋的心情很舒畅。

以后,在卢汉的安排下,刀世勋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件和重要著作的傣文翻译工作。1950年,刀世勋参加了高考,并被云南大学社会系录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但这个大学读得“一波三折”。

这年9月,刀世勋参加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少数民族代表团参加国庆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盛典。之后,代表团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一去就是大半个学期,回到学校报到时,刀世勋差点因缺课太久被拒之门外。

1953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之前,领导曾征求刀世勋的意见,准备让他任州副主席(即副州长)。当时刀世勋已经上大学三年级,为了不中断学业,他没有回去。

刀世勋将毕生经历奉献给了民族语言研究,对于政治上的舍弃,刀世勋说自己从不后悔。

为编写《西双版纳傣汉词典》

油灯下写了30本笔记

1953年,刀世勋和同学徐菊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在徐菊芬眼里,他是个温和的人,从来不求官,不求名利。

“他内向、话不多,学习认真,待人诚恳。”徐菊芬就这样对刀世勋一见钟情。

徐菊芬说,刀世勋的大学读得相当艰苦,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学校的助学金和云南省民委的帮助。

1954年4月,刀世勋参加了由他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傅懋 教授领导的西双版纳傣族语言文学调查组。为此,从云南大学毕业后的刀世勋,来到了北京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

“要把傣语与泰国语言做比较研究,探讨两者是否能用同一种文字的可能。”1956年初,在周总理的具体指示下,刀世勋参加了傣泰语言的比较研究。以后,在傅懋 先生的指导下,刀世勋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西双版纳允景洪傣语音节结构》的研究,开始编写《西双版纳傣汉词典》。

治学严谨的刀世勋,深感在傣语言研究上,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962年12月,刀世勋放弃北京的工作,携全家回到昆明。

文革期间,刀世勋先被指派到省民委机关的农场劳动。1969年9月,他又和在昆明工作的父亲和舅父刀福汉一起,被送到西双版纳景洪县公安局接受审查。夫人徐菊芬则带着4个孩子去了景谷农村。

夫妻俩分开整整5年后,刀世勋才被安排到景谷农村。他和夫人花费多年心血搜集的语言研究资料、撰写的文章手稿、书籍等等,全部被没收或丢失。“尽管如此,他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干完劳动就在油灯下补充、修改《西双版纳傣汉词典》稿子。整整写了30本笔记。”徐菊芬说,刀世勋的这部词典,足足费了他十多年时间,花了很多心血。

8年,政府为刀世勋落实了政策,适逢云南民族大学恢复民族研究,刀世勋干起了老本行。

直到退休,刀世勋担任过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民族学院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所长、教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许多职务。

已经八十多岁的刀世勋和妻子 刘筱庆 摄

对 话

“对于傣王这个称呼,本身就很淡”

2009年9月1日,记者就采访过刀世勋。

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温暖的笑容。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话不能说太多,思维依然很清晰。

夫人徐菊芬说,刀世勋的手因长年患类风湿,手指已经变形,写字很困难。眼睛因为患白内障、黄斑等疾病,也看得不太清楚了。尽管如此,刀世勋依然很乐观,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笑容。

上个月,记者再次探访他时,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竟然明显比2009年要好了很多。

每次回忆往事,刀世勋总是面带温和的笑容,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大多是思考几秒钟后,又微笑着摇摇头,说记不得了——曾经荣耀一时的身份,在刀老的眼里都是浮云。他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他为傣族语言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并为本民族培养出的研究生们。

人物周刊:800年前,第一代傣王帕雅真建立了傣王朝,平定叛乱,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吗?

刀世勋:骄傲。

人物周刊:1944年2月,您正式袭位,当时心理上做好准备了吗?

刀世勋:没有。既然是既定的召片领,还是按照风俗习惯继承好了。

人物周刊:为什么在袭位4个月后,又决定回重庆继续读书?当时王位对于你的吸引力还比不上学校吗?

刀世勋:当时年纪小,而且议事庭里有二伯和父亲共同摄政,管理事务,没什么可担心的。

人物周刊:1947年第二次继位,当时是不是觉得比较有准备了?

刀世勋:是的,有准备了。我也不再是一个人出去读书,而是带了5个陪读,希望他们也能一起接受新知识,将来共同管理好版纳。

人物周刊:1953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之前,领导准备让您回去任副主席(即副州长)。为什么没中断学业回去呢?

刀世勋:解放之初,整个社会有点乱,父亲和二伯摄政,自己可以放心读书;之后呢,父亲和整个家族全都去了泰国,就我一个人在国内。当时,我也刚读到大三,就没准备回去了。

人物周刊:听说您和您的妻子徐菊芬是一见钟情?她是什么地方吸引了您?

刀世勋:是的,我们一见钟情。当时我在读云大社会系,她在读中文系。那个时候他们文学院一到周末就举行舞会,夫人待人很诚恳,我们就相识了。

人物周刊: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傣语言文字的研究?

刀世勋:主要原因是自己文化之根在西双版纳,做小和尚时打好了老傣文基础,出去读书又学了汉语和语言学。当时西双版纳很闭塞,要发展,语言是障碍。语言不通,就什么都做不成。

人物周刊:作为傣族的最后一个王,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研究生,您如何看待这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呢?

刀世勋:对于傣王这个称呼,本身就很淡。我从小就希望读书,去求知的。

人物周刊:作为最后一代傣王,现在再来看,傣王朝、傣王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刀世勋:由于我从小就离家求学,对傣王的一切都很淡泊。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

征鹏长篇纪实文学《傣王宫秘史》

刀世勋口述 王昭武整理的《傣族金伞献给毛主席》

高立士 民族调查研究丛书 《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西双版纳召片领四十四世始末》

特别感谢省民委文化宣传处,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高立士对本文的指导

 

 

 

                                                            本文责编:玉婷


 上一篇文章: 聂耳的母亲
 下一篇文章: 青年表演艺术家--万小散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