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德宏傣族巧用植物叶
作者:许本汉x    点击率:4378  转自:植物杂志 更新时间:2011/2/15 10:28:56

德宏傣族巧用植物叶

  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村民,对当地随处可见摘取方便的几种植物叶的巧用,既体现了当地的民俗和地域特点,又表现出傣族群众的聪明才智,令旅游观光者耳目一新。

巧用山批把果叶

  桑科小乔木山批把果又称鸡嗦子果(Ficus Semicordata),当地俗称“酸把”,傣语称“麻莺”。这种植物长20-25厘米、宽12-15厘米的椭圆形叶的上面粗糙,下面有褐黄色硬毛,手感似砂纸。据此,当地群众主要将山批把果叶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包酿 主要用作商品豆豉的发酵包装材料。即将煮熟的大豆,用经开水烫渍后的山批把叶,以3-5片为一包分别包缚成若干长条形小包,接着将其整齐有序地置人箩筐内,再适当加以覆盖,以保持一定的温度。在当地冬季月均温不低于12℃的条件下,经过2-3天,包内的豆粒即长满菌丝,发酵适度,可供食用或出售了。傣族群众之所以选山批把果叶包酿豆豉,是因为其叶面密布的硬毛可使豆粒不与叶面紧贴,为好气性的酵母菌提供了有氧呼吸和繁衍的条件,从而促进发酵过程的完成。再有这种山批把果叶包装的豆豉,可避免出售过程中的污染,也便于购买者携带和取食。
  洁净除垢 把鲜山批把果叶采回,以烫水浸渍或经自然风干,使之变软绵,再用来擦试餐具或其它器皿,可以迅速除垢,尤其是除茶垢和碗筷积污,效果十分好,且无化学残存物污染之嫌。
  磨光木器 利用山批把果叶硬毛面打磨木器具或小农具木手柄,光滑无糙感,功能不亚于砂纸。

巧用芭蕉叶

  矩圆形的芭蕉叶,长1.5-3米,宽40-50厘米,是植物叶中较大的一种它的表面洁净光滑、洒水经自然风干或烫水浸渍后,韧性增强,折叠不易撕裂。根据这些长处,对芭蕉叶的传统用途是多作为外包装材料。若你到德宏州的集市买豆芽、豆腐、米饭、果干等物品,货主总会用已准备好的芭蕉叶包裹后才交手。4月中旬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期间或其它喜庆时日,人们又少不了要用糯米面制作的“泼水耙耙”款待众多宾客。而这种泼水耙把的外包装又非芭蕉叶莫属。这是因为只有它才不沾粘叶面,易于取食,还具飘逸的叶香气味。

巧用薯竹叶

  禾木科的薯竹(Indocdamus tesellatus),叶披针形,长达10厘米以上,宽可逾厘米。碧绿的角质叶片含有菇烯的含氧衍生物,采摘风干或经蒸煮后会散发出诱人的特殊香气,沁人心脾。因此,它常被用来包粽子,也作为自行编织劳作时避雨竹帽夹层中的衬垫物,即俗称的粽叶帽原料。这种粽叶帽,直径多为50厘米,先要用细而薄的竹丝编成具边长15毫米的多个六方体组成的两具锥体筐架,再在其间有序搭叠、衬垫粽叶,最后又用细蔑穿缀边缘而成。粽叶帽戴着轻,最为中老年村民青睐。

巧用野茄树叶

  茄科茄属灌木或小乔木野茄树(Solamu verbasicfolium),又名假烟叶树,傣语名“否翁”,意即洗碗叶这种植物叶片厚质,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23厘米,宽6-15厘米,叶背面密生白色柔毛。当地傣族群众根据这种树叶密布柔毛对油污有较强吸附力的特色,多用它擦洗碗筷、锅灶不呈垢的油污,与山批把果叶有不同的“分工”。
  野茄树叶亦可人药,民间多外用于治痈疖肿痛、皮肤溃疡和外伤出血。

巧用分叉露兜叶

  露兜树科分叉露兜(Pandanus surcatus),乔木,革质带状叶长1-4米,米,宽3-10厘米,轮生于枝端,舒展而密集。
  德宏的雨季始于6月份。此时正是栽插季节,平均气温已达24℃在此时披着蓑衣栽插,雨水浸湿后背负的荷重加大,汗流夹背难耐。因此,即使在塑料薄膜尚不普及的70年代以前,当地的傣族妇女栽插劳作也不披蓑衣,替代的雨具是用分叉露兜叶制成的“搭衫”。这种搭衫是把采来的露兜树叶,去掉边缘种中脉上的锐锯齿,风干后裁成若干长约1.5米的片段,再把这些片段用藤蔑丝穿缀搭接成宽130厘米左右的片块,然后对半折合,于两边各附一根背带。这样一具“人”字形的搭衫就制成了。这种搭衫轻巧、透风,适用于炎热多雨的季节。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精美的耿马傣族蒲葵扇
 下一篇文章: 傣族新娘装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