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弘扬傣族贝叶文化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岩香宰    点击率:3753  转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更新时间:2009/8/14 23:06:24

 

    内容提要: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称谓,贝叶文化不仅是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产物,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与傣族世俗文化相融并存的产物,同时还吸取和融会了汉族文化,而使贝叶文化成为傣族特有的多元文化。西双版纳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具有浓郁、厚实的民族特色的贝叶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柱。因此,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把保存在贝叶经里的这些傣族传统文化精华展示给游客,使他们从中真正认识、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只有当旅游业有了浓郁、厚实的民族特色文化作为底蕴,才能真正吸引住游客,才能使旅游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 键 词:弘扬   贝叶文化    促进     旅游业    发展

  西双版纳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块绿洲,也是旅游胜地之一,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旖旎的风光和浓郁的傣族风情,吸引着八方中外游客。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是一个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已渗透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各面。保存在《贝叶经》里的不仅仅只有南传上座部佛教经文教义,还有傣族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贝叶为载体,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贝叶文化。笔者仅就弘扬傣族贝叶文化,促进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发展的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基本情况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的古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公元6世纪初,巴利语系佛教由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磨合,于16世纪兴盛起来,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是中国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盛行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在傣族多元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教教合一”的制度,出现了一村一寺或两村一寺的佛教格局。过去,佛寺和佛塔是西双版纳傣族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习和传承傣族文化的基地。据2006年统计,全州有29万多群众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现有僧侣4475人,其中:祜巴14人、沙滴5人、都891人、帕3505人。现有佛寺577所、佛塔215座,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
按照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并积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勐泐故宫遗址旁,开发建设了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文化苑。该苑将建成西双版纳最有特色、国内知名、东南亚最有影响的南传佛教文化胜地,这对于提升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档次和提升西双版纳的新形象意义深远。在弘扬傣族贝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不够深。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以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热带风光,成为享有较高声誉的旅游胜地。在旅游业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这种表象的自然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厚实感,缺少后劲。这是因为研究贝叶文化的人才缺乏,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对贝叶文化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对贝叶文化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使贝叶文化在旅游中真正发挥好的作用,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因而就出现了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不深、文化品位和档次不高的问题。
 
 二、弘扬贝叶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的发展思路,加大了对旅游景区、景点等设施的建设,如在旅游项目方面:建成了热带植物园、热带花卉园、傣族园、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公园4个4Α级公园,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传佛教文化苑等一批精品项目。在文化项目方面,为了挖掘、弘扬傣族的贝叶文化,2005年4月,州人民政府与昆明汉慧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决定用3年的时间全部完成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截止2007年7月,已完成70卷的整理翻译工作,1至20卷已出版发行,有21至30卷正在出版社印刷之中,这也是西双版纳州创建民族文化之州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贝叶文化是西双版纳州的一大旅游资源。贝叶文化要进入市场,必须依靠旅游行业的配合,认真研究贝叶文化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以整合开发贝叶文化的旅游资源。挖掘好、保护好、开发好贝叶文化,对于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挖掘和弘扬贝叶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开发贝叶文化旅游资源,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贝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推向市场是可行的,可利用有条件的佛寺、佛塔进行。以佛塔、佛寺为依托,建立旅游景区、景点,将能够体现贝叶文化的《贝叶经》等实物,《贝叶经》的制作流程,等等纳入景区、景点的建设。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宗教教规教义,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使之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健康发展。绝不允许那些以宗教活动为幌子,实则大搞算命、算卦等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出现,对违背南传上座部佛教教规教义和有损于西双版纳形象的旅游经营项目,要予以查处并坚决取缔。
  (二)加强佛寺景(区)点建设,把贝叶文化资源逐步推向市场。西双版纳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独特而神奇的贝叶文化。要把贝叶文化推向市场,必须选定条件好的佛寺,将其纳入旅游线路,这样就能保证客源,为贝叶文化推向市场打下基础。对缺乏管理人才的佛寺,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与贝叶文化有关的活动。在开发贝叶文化产业中,凡是涉及佛教的,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必须符合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规教义。
  (三)开发贝叶文化项目,吸引游客参与贝叶文化有关的活动。笔者认为,傣族贝叶文化的旅游价值观应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可让游客全面正确的认识傣族贝叶文化的构成和它的独特性;二是科学地认识傣族的历史与现状;三是必须让游客懂得佛塔和佛寺等的文化含义。要积极引导僧侣们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帮助佛寺开发贝叶文化项目以吸引游客,使游客在与贝叶文化有关的活动中真正了解傣族地区的贝叶文化,以及贝叶文化与傣族社会生活的关系。佛寺应在显要的地方摆放、出售能体现贝叶文化的日用品和纪念品,出售有关介绍西双版纳风情的书籍和光盘等。还可以制作出售贝叶经和菩提树叶,还可将贝叶经制作成精美的书签,用傣文写上吉祥祝辞出售给游客作纪念。也可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如傣族的开门节、关门节等举行节庆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感受贝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神奇。
  (四)开发植物文化项目,增加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含量。傣族不仅是一个水的民族,更是一个爱护森林的民族。傣族原始宗教所崇拜的勐神林、寨神林都有美丽、神奇和动人的传说。而“龙林”文化是傣族最古老的原生态传统文化,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傣族的“龙林”文化,使民族生态地理景观增添更加浓郁的地方色彩。合理开发植物文化项目,可以增加西双版纳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如在参观热带风光、傣族村寨等景观时,可以向旅客介绍傣族“龙林”文化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以及傣族爱护森林、保护森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在参观佛寺、佛塔时,可以向游客适当介绍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以及佛寺庭院植物文化,介绍传说中的佛祖成道树和植物文化等等。
  (五)出台并完善有关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地方性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贝叶文化即傣族文化,因刻在贝叶上故而得名,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医药、建筑、天文、民俗、宗教等方方面面。有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把“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贯穿于资源开发的始终,除了原有的文物保护规定以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和出台有关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地方性单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坚持防止破坏性开发,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应先保护起来,防止无序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六)加强贝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关系。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资源是可创造的资源,科学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不会污染环境,不会消耗自然资源,反而会使文化资源在每一次成功的开发中都得以创新和增值,因此,文化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翼。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市场平台,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取之不尽的资源,要发展旅游,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就必须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在与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同等的重要位置上。让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总之,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业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傣族的贝叶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民族自治地区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牢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坚实基础。不断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以科学的思想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从而打造出高品位的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试谈刀安仁之精神与风貌
 下一篇文章: 浅谈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