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踪:傣族织锦
作者:刘嘉编    点击率:4424  转自:中国民俗网 更新时间:2009/4/9 18:37:24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谈到云南美女,傣族美女必不可少,身材窈窕的她们是版纳街头流动的风景。而她们身上一一线织出的的傣裙,就是刚刚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傣族手工织锦技艺的作品之一。

在字典中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傣族手工艺人用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做出了傣裙、围巾、沙发垫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它们也成为许多游客必买的版纳纪念品之一。

由于工业化的冲击,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越来越少,由于它的稀少而弥足珍贵,目前,相关部门正准备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把留住。

特写篇

特写一:云南省级傣锦传承人玉金海:用傣锦织出好日子

     今年4月中旬,版纳州文化馆的一位朋友带我们来到景洪镇曼迈村委会曼乱点村,一个距离景洪市只有10多分钟车程的傣族村子。朋友介绍说这个村子在解放前是傣族皇家的御用织锦村。

临街一座上层竹木、下层砖石,被改造过的傣家竹楼上,51岁的玉金海穿着自己所织的傣裙正在织布。1992年,玉金海被命名为省级傣锦传承人,她的一件织锦作品被上海一家服装博物馆收藏。

技艺:玩着玩着就学会了

竹楼上放着两台织布机,玉金海每天都会坐在这里织布。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这两台织布机都是她丈夫做的,因为结构不同,两台机器织出的花纹也不同。织布机的原理和缝纫机很类似,将梭子穿过线的纹理,踩下脚下的脚蹬,然后再将织布机上的木档拉一下,之后反复……

看玉金海织过几遍后,我也尝试当回织女,却被同事讥笑了下来:纹理太松了,这样织出的布怎么用?”看来织锦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容易,但对玉金海来说,从奶奶辈就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却如衣食住行那么平常,她从能够到着脚蹬时就开始织布了:玩着玩着就学会了。

为什么织锦会成为版纳傣族的传统技艺,玉金海说主要是交通问题,以前当地到处是山,和外界隔绝,包括衣服、床单、被套等生活必需品都要自己织。甚至连线都要自己纺、染。玉金海的家里还有个纺线机,但她说现在已经很少纺了:这里的人都不种棉花了,没有了纺线的原料,我们都是去市场上买线来织。玉金海还兴致勃勃地走进卧室,取出她20岁时所织的一块布,摸上去手感要比现在织出的布硬一些。

发展:将现代气息融入傣锦

玉金海的卧室中还有许多她的作品,不过傣家人的卧室一般不让外人进,玉金海把它们抱出来,让我们的摄影同事拍了个够。玉金海所织的东西现在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商品卖给游客,早在19871988年的时候,就有许多外国人慕名来买她的东西。

这些年靠织锦赚了多少钱?玉金海说自己没有算过:不过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上千元。玉金海说自己的织锦进入市场后,生活有了更多改善。而据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介绍,最好的时候,玉金海一年可以赚1万元,她们家在村中算是比较富裕的。游客们最喜欢买的是可以铺在茶几上或是挂在屋中作装饰品的织锦,玉金海也应游客们的要求,逐渐丰富着织锦的图案,除了传统的大象、孔雀图案外,她也开始织一些雅致的花纹,让傣锦雅俗共赏。玉金海还开发了一些比较现代的织锦,如吃西餐时所用的餐巾。走的时候,我们买了几条她织的围巾,玉金海给我们打了个折,30元一条。

传承:学织锦要有兴趣

作为版纳有名的织锦村中最有名的织锦艺人,玉金海表示很愿意将自己的技艺教给更多的人,去年她曾应邀义务到景洪的一个职业技术学校教那里的学生。当时她教了14个人,上了6个小时课,但最后只有1个人学会。学织锦真有那么难吗?“不难,最主要的是学习的人喜欢,肯动脑研究。玉金海说。我们采访的时候,玉金海的女儿一直站在阁楼上,静静地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旁观。这个有些羞涩的女子说自己也会织布,是妈妈教的,不过不经常织,她绝大多数时间要去做农活,以便让妈妈安心在家织布。问她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教她织布,她笑着说:这个嘛,就看她自己愿不愿意了。

特写二:102岁的织锦老人玉庄:随傣锦车轮转过90个春秋

在曼乱点村遇到102岁的织锦老人玉庄,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惊喜。

历史:最年长的织锦艺人

   经过一上午的采访,玉金海与我们熟络起来,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村子里另一户织锦名家”――玉庄家。玉庄是这一家三代织锦艺人中最年长的,也是村中年龄最大的老人。

我们拜访的时候,玉庄正躺在阁楼下的一张木床上乘凉。玉庄很瘦,几乎可以说是皮包骨头,花白的头发上围着头巾,左眼因为疾病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她看起来精神非常好。看到我们过来便握住我们的手,招呼我们坐在床边。床的旁边有一台织布机,玉庄的孙女,同样是织锦艺人的50多岁的玉蛾甩告诉我们,这台织布机是奶奶当年的嫁妆,是奶奶的爸爸做的,这台已经有80年历史的织布机和玉庄老人一样,是村里织布机中最年长最德高望重的。

代价:为织锦瞎掉左眼

7年前,玉庄每天都还在织布机旁织布,虽然家中早已不需要靠她织布来维持生活,但对于从15岁就开始与织布机朝夕相处的玉庄来说,织布早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

2000年前后,一位日本游客到版纳旅游,看到当时90多岁的玉庄织出的美丽花纹,兴奋地在织布机前与其合影。这位日本游客说自己的云南之行不仅欣赏到了精湛的傣族织锦技艺,还看到了最年长的织锦艺人,他要把自己的这一收获和日本的亲友分享。玉庄家中有一张被放大的照片,就是那位日本游客与玉庄在织布机前的合影,是日本游客回国后专程寄过来的。玉庄把这张照片当作家中的宝贝,她很开心地让孙女玉蛾甩拿出来给我们看。

玉庄虽然说不来一句汉语,但却是个很善谈的人,她通过孙女告诉我们,当年,有许多马帮人只要路过她们的村子,就会用普洱茶来换她们的傣锦。那时她们的工作量很大,不仅要织布,还要把织好的布缝衣服,除了供家里人穿,有时还会有外村的人定做,于是常常通宵达旦地又织又缝。由于没有电,到了晚上就点煤油灯,长此以往,生生把左眼给瞎了。玉庄絮絮地说着,她的语气,她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织锦绵长的感情和织锦带给她的乐趣。

革新:纺线机牵手自行车

谈到过去与现在织锦技艺的比较,玉庄说都还不错,可喜的是现在的花纹样式更多了,况且,家里有三代人都在织锦,这让玉庄感到很欣慰。但20多岁的重孙辈们就不太愿意学了,觉得这个技艺不挣钱,又累,她们要忙着做农活或是生意,这让一心想把技艺传给重孙女们的玉庄有些生气,可惜啊……”

阁楼旁的一架纺线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与一般全木制作的纺线机不同,这个纺线机的轴是用自行车的轮子代替的。它是玉庄的儿子,玉蛾甩的父亲做的,由于自行车轮直径比较大,纺线机的转速及纺线速度便提高了不少。玉庄坐在纺线机前感叹:年轻人就是办法多啊,我们那会怎么会想到这个。

感情:坐在织布机前就开心

现在,已过百岁的玉庄已经很少织布了,不过见我们来,她戴上老花镜,坚持要为我们露两手。我们唯恐老人家会摔倒,一起将她扶着坐到织布机旁。听说要拍照,老人家很高兴,还特意将自己的头发拢了拢。玉蛾甩告诉我们,奶奶对这台织布机很有感情,虽然现在因行动不便很少织布,但她特意将自己午休的床放到织布机前,每天看着女儿、孙女织,有时忍不住了就亲自上去织几下,一坐在织布机前,老人家便会特别开心。踩脚蹬,拉梭子,玉庄的动作看起来已经迟缓,但我却很感动: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傣族织锦悠久的岁月,体会到了织锦艺人的执着、坚守与快乐。在工业化的今天,正是有许许多多像玉庄这样的人,用双手为我们传承和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思考篇

传统制约发展 傣锦何去何从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走过了怎样的发展脉络?其价值何在?在发展过程中,它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相关单位又会怎样保护、传承这一宝贝呢,在走访了两位艺人之后,就这些问题,记者又采访了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

织锦一度是主业

段其儒介绍,从有记录的资料来看,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朝廷进贡的记录,体现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其实,直到现在,傣族人结婚时,都要有傣锦织的床垫,也就是最原始的席梦思。即使不会做的人家,也会请人织。在以前的傣族宫廷,对每个村子都有进贡的分工,如曼乱点村便是专门为宫廷织锦的村子,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傣族织锦村,被版纳州命名为傣族织锦之乡。在19941995年左右,由于版纳旅游的快速发展,曼乱点村一度将织锦作为主业,村里有60%的村民都在织锦,每天都闻机杼声。但旅游热度减退后,游客开始减少,织锦市场也开始萎缩,农业又成了曼乱点村的主业。

市场萎缩艺人渐少

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段其儒感叹。但傣锦现在也面临现代纺织业的冲击,许多当地人都开始习惯买现成的纺织用品。所以,这一历史悠久的、全手工的、面临失传的傣族手工织锦就更急需保护。

现在当地到底还有多少人会织锦?段其儒表示数字不太好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会织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也和市场的萎缩有关。市场为什么会萎缩?段其儒说关键是没有销路,受传统工艺的限制,傣锦的幅面很窄,一般只有4060厘米,不适应现代市场及生活的需求:简单地说,许多傣锦除了做围巾、装饰品外,很难有其他用途。拓宽市场,就要改进工艺,但如果改进,又会失去传统的韵味。

此外,对织锦者而言,织一条围巾一般需要3天左右,但卖出的钱也不过50元左右,有时还会有导游拿走至少1/3的回扣,这也挫伤了手艺人的积极性,有一些人因此而转行。因此,织锦对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此,段其儒有些无奈。

多种措施保护傣锦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已经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一技艺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说到这,段其儒的表情由低落转为期待。今后,将有专项的保护经费用于傣锦的保护及发展。版纳州文化馆也将采取相关的措施:首先是在傣锦的几个村寨如曼乱点村开设培训班即传习所,由一些优秀的、有影响的傣锦艺人如玉金海、玉蛾甩等当老师,组织一批有兴趣的年轻人学习。学习者不仅不需要交学费,还能领到误工补贴,当然教授技艺的人也会获得补贴。

此外,文化馆及相关部门还将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宣传这一文化遗产,2008中国(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将于今年716日到20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版纳州文化馆将带着版纳的代表性民族民间艺人及工艺品参展,国内外专家、游客了解傣锦等工艺的同时,我们的民间艺人也可以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民间工艺大师交流、拓宽思路。段其儒说。

档案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有棉布织锦和丝绸织锦之分。傣锦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西双版纳傣族早在唐宋时期便掌握了用木棉絮纺线、织布的技术。明洪武、万历年间,已能用手工织出丝幔帐绒锦作为贡品进贡。

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图案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定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等。今天,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除了制作筒裙、挎包、床单、被面窗帘、手巾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新品种。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定芒团造纸
 下一篇文章: 傣族的土灶炼硝与舂制火药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